魅族地震 何时翻身
从高管到事业部,魅族正经历近年来最大的变动。
这个曾经MP3界的大佬在转型智能手机之后并不那么顺利,数次自我调整都未见明显起色。那么,这一次会好吗?
来源:新金融观察 记者 刘畅
人、事大震荡
2017年年末,当年大部分手机厂商都在和全面屏较劲的时候,魅族却迎来了人事和架构方面的调整。
12月11日,魅族内部下发了一份《关于公司中心级组织架构调整及人员任命的通知》。
在诸多高管调整方面,新高管戚为民的加入格外引人注意,他被任命为公司的高级副总裁、CFO,负责财务管理工作,且直接向CEO黄章汇报。这意味着,黄章的左膀右臂已经兼备。现任总裁兼COO白永祥主要负责协助各个事业部及业务共享平台,戚为民主管职能支持平台。
除此之外,魅族在组织架构方面也大动干戈,新成立了海外事业部、配件事业部,原先PQCS中心(现更名为QCS中心)下属的PMC部门职能平移至供应链中心,将原有的海外业务合并到了一级事业部之中。
曾在魅族供职过5年的白军(化名)对新金融观察记者分析称,“这几年魅族在国内是往下走的,而东南亚新兴国家经济的发展给了魅族新的渠道和市场来增加收入。”尽管已经离开魅族,但看到“老东家”如今的境遇,他还是有些心酸。
毕竟,在MP3时代,魅族依靠“少而精”的策略成就了自己的辉煌,常年市场占有率第一。在MP3退出历史舞台之后,魅族果断转型做手机。2009年问世的第一款手机M8风靡一时,有格调、小众清新的风格很好地延续了MP3时代的调性。
彼时的黄章也似乎唯我独尊,对“煤油”(魅族的死忠粉)的建议不理不睬,“不喜欢就不要用”的态度也着实伤了部分“煤油”的心。“他只做自己想做的手机,的确很牛,不能说完全错,至少这也算是一种态度。”白军回忆道。
摇摆的策略
“当初魅族转做手机绝对是高开,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产品质量都没话说,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和苹果抗衡的国产手机品牌。”一位业内人士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魅族也一直带着这份傲娇继续前行,但是后面的故事变了。市场行情变了,魅族自己也变了。
iPhone在中国的大行其道掀起了智能手机的高潮,众多手机厂商加入那场智能大战,各家的营销广告纷至沓来,而魅族仍旧是不闻不问。接下去,智能手机就开始从蓝海向红海过度了。“小而美”的魅族不但营销广告方面被友商们甩开几条街,就连产品品控也出现了问题,越来越多的“煤油”弃魅族而去。
直到2014年,魅族傍上了阿里。那一年,魅族开始转换策略,加速扩大生产线,希望从“小而美”转变为“大而全”,产品定位和价格都开始下滑。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的魅族手机中,1000-1500元的从9%上升到24%,1500-2500元的比例从91%降至22%,其余的超过半数价格都在千元以下。去年,魅族更是出现了“周周有新机、月月有旗舰”出货频率,大打机海战术。
很明显的结果是,出货量和销售额有了大幅的增长,但劣势也显而易见,即产品同质化严重。更重要的是,魅族已经和曾经那个中高端的标签渐行渐远。
不过,2017年魅族又改变了策略。这一年,魅族只推出了旗舰机Pro7和Pro 7 Plus两款,其中前者被寄予厚望。不过自8月份上市以来,该产品已经多次降价,标准版降幅已经达到30%。这款魅族费心开发出来带有背面“画屏”的产品也在全面屏时代中被淹没。
模糊的未来
尽管进行了多次策略上的改变,但魅族仍旧没能再有曾经的辉煌。业绩是最直观的体现,2015年,魅族净资产为-16.68亿元,从2015年年初到2016年中期这一年半的时间里,魅族总计亏损超过13亿元。
虽然此前魅族高管称2017年会是魅族的“利润年”,但年终将至,以目前的情况而言,要达成这一目标似乎并不容易。
或许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此次巨大的变动。“财务状况的提升意味着运营效率的提升,所以找来了专门打理财务的高管,加上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拓展,能看出魅族的决心很大。”白军判断。
有业内人士判断,未来魅族将把魅族和魅蓝两个品牌做彻底地区分,前者定位高端,后者则面向年轻消费群体。公开信息显示,从12月19日起,魅蓝会用全新的Logo设计,标明“魅蓝·青年良品”的字样。
对魅族而言,信心犹在,但要实现突围可谓举步维艰。放眼目前的手机市场格局,曾经与魅族合称为国产手机品牌三剑客的另外二者华为和小米早已经今非昔比了。华为已经成功地打开了中高端市场,这也使得整个品牌的美誉度得到提升;小米在经历了之前的下滑之后如今也在黑科技的加持下全面复苏,在东南亚市场表现尤为突出;OPPO、VIVO也借助疯狂的明星营销和线下渠道活得风生水起。
很显然,无论在全面屏的浪潮中,还是在宣传营销、渠道、产品力等方面,魅族都差着一定的距离。好在,魅族还有一颗奋起直追的心,希望一切还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