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新闻网首页 MSN手机网 MSN客户端

MSN导航
MSN新闻网 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评论>正文

涉嫌强制消费、暗藏荤段子 在线学习APP“变味”

时间:2017年12月18日 10:10:19    来源:中国网    浏览次数:46    评论() 字号:TT

  涉嫌强制消费、暗藏“小黄文”……在线学习岂能成为法外之地

  ◆ 2016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9001.4万人,未来几年还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小学生占据了“半壁江山”

  ◆ 一些学习类APP有强制消费、诱导消费的嫌疑

  ◆ 一些APP提供的答案不完整,还有错误

  ◆ 一些面向中小学生的APP暗藏“荤段子”,甚至还爆出后台教学生写“小黄文”解压等乱象

  ◆ 尽管多家APP都对这些行为有禁止规定,但多位受访家长都认为,看似严格的规定,实际上作用并不大

  “在线学习”不能成为法外之地

  为了提高儿子的单词量,最近一段时间,武汉市民周女士让读七年级的儿子在“百词斩”APP上记单词,然后晒到朋友圈打卡。在周女士看来,这个APP为每一个单词提供了趣味的配图和例句,让记单词不再枯燥而是成为一种乐趣。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线学习类APP越来越红火,从在线辅导到在线写作业,可谓“应有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享受到这些软件提供的便利。然而,这些学习类APP也引发了新的烦恼:有的APP暗藏不良内容,有的APP变成了学生“交友”聚集区,还有的有强制消费、诱导消费的嫌疑……

  学习类软件成许多学生“必备”

  近几年,“人手一机”成为常态,各类学习类APP喷涌而出。《在线教育行业市场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9001.4万人,未来几年还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9年预计将达到1.6亿人。其中,中小学生占据了“半壁江山”。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以“学习类APP”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安卓、苹果系统立即能弹出不下100个推荐,覆盖语数外各科目,功能侧重不尽相同。如“小学生学习APP排行榜”“中学生必备十大学习APP”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学习类APP,几乎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

  记者采访武汉、广州、沈阳等地的部分中小学发现,许多家长和学生都表示,自己和孩子有使用学习软件的习惯。一些家长和孩子说,相比传统教育,这些学习类APP具有便利性、能够弥补教育资源短缺的优势。

  北京市民刘女士的孩子今年刚上一年级,她已经使用了“一起作业”“同步学”“京版云”等多个APP。她告诉记者,这些APP有的是老师要求下载使用的,有的是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分享的。

  刘女士说,这些APP以作业为纽带,有效地串联起了老师、学生和家长三方,促进了师生、家校、亲子间的互动。在APP提供的平台上,老师可以一键布置作业、高效批改作业,随时查看学情分析;家长也可以及时查看孩子的作业报告,获得个性化的指导。“一些APP题库量大,电脑程序自动批改作业的过程有点像游戏攻关,如果孩子获得的分数高,就有奖励,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武汉市民成女士说,有一次孩子的语文阅读作业,要求根据一段百来字的文章,提炼两个或以上的成语,他们夫妇想了两三个小时都没有想出来,只好下载一个搜题软件,很快就找到了同样的题目和答案。

  采访中,绝大多数家长并不清楚这些APP的详细功能。“孩子说,有的软件可以在线问题答疑,有的软件是背单词的。”许多家长表示,有在线平台帮助孩子学习是好事,但是并不知晓这些APP是否有娱乐和社交功能。

  武汉市民王先生认真研究了这类APP,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有的在线学习APP在上线之初界面干净简洁,功能也比较单一,以学习为主,可是这两年,随着APP不断更新,功能也越来越多。王先生说,有几个学习类APP,这几年来陆续加入了类似通讯工具的加好友、加圈子、发动态和娱乐、动漫、鸡汤文等内容,甚至还有购物专区,这些原本以学习和教育为主要目的的APP逐渐“变味”,“加这么多功能,又不是为了学习而设,这样孩子更不愿意放下手机了。”他说。

  王先生向记者展示了某款在线学习APP的界面。记者看到,点击屏幕下方进入“问吧”的窗口,出现了交友专区、励志鸡汤等不同的板块;“问吧”界面上也不是常见的答疑求助,而是充斥着各种交友信息:“找个异性朋友”、“暖男求女友”等等,随意点击一个帖子进入,不少人留下了自己的QQ号;而留言的人,有注册显示为高中生的学生,也有小学生。甚至,记者还看到了某些涉黄的帖子。“现在已经不是学习软件了,就是个发帖聊天软件。”王先生无奈地说。

  在线学习APP“变味”

  学习类APP捆绑上学校作业,让家长们亦喜亦忧: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是好,但APP里五花八门的“附加物”使学习变了味,难免让孩子们初心不保。

  多款学习类APP含充值服务。沈阳市民王女士最近就很纠结,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下载了“某某作业网”学习英语。自从用了这个APP,原本对英语“不感冒”的女儿学习热情提高了,口语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令“80后”的她颇为惊喜。

  不过,欣喜之余她渐渐发现,这个APP之所以吸力如此之大,是因为其游戏的外壳、学豆的奖励机制(学豆可以换奖品),还有各种学霸榜单排名。“班里的同学都在比排名、赚学豆,有同学为了赚学豆花钱充了VIP,还有作弊刷学豆的。”女儿的话让王女士大跌眼镜。

  王女士在朋友圈抱怨:“学习APP里bug多”,结果引来很多家长留言。“APP里的游戏成分过多,孩子很容易上瘾、产生依赖,而且内置不少充值服务,显然脱离了教育的主题。”一位家长留言道。

  武汉市民叶女士说:“我儿子每天在APP上学习时偷偷玩游戏,现在他都有网瘾了。”

  一些APP提供的答案不完整,还有错误。广州市某中学的一名班主任表示,自己曾多次提醒学生和家长,不要过分依赖在线学习APP。“我常常和学生说,有问题就来问老师。我也下过几款APP,上面很多答案都是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应该说,在线学习软件现在发展还不成熟,只能作为学习的补充,而不是单纯获取作业答案的途径。”

  一些面向中小学生的学习类APP竟暗藏“小黄文”“荤段子”。一个名为“作业帮”的知名学习类APP,在其页面上曾有一个让亿万小用户趋之若鹜的“同学圈”,但如今已变成了一纸公告:

  “百密可能有一疏,但一疏也不能容忍。……我们决定停止同学圈的更新和浏览服务,并对内容系统做全面的审查和升级。”

  从8月至今,这则公告一直就这样挂着。其“黑板报”的跟帖评论功能则直到11月才关闭。

  据了解,8月以前,“作业帮”曾是一个红透中小学生圈子的火爆社交平台,参与互动的用户,年龄最大的上高三,最小的才上小学二年级。

  当时,网名为“小迪”的用户将《暴走漫画》拍照上传“作业帮”,称“每盖10楼(回复或跟帖)就更新一张”。注册资料显示,“小迪”为女生,是西双版纳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其已上传的10多张图片中,大多包含“涉黄”内容。

  家住武汉武昌的小岚今年上三年级,过去经常使用“作业帮”等学习软件。小岚的妈妈很担忧:“孩子合理使用学习软件,家长没理由禁止,可孩子因此接触到这些不良信息,我们却没办法控制。”

  与“作业帮”类似,“阿凡题”“猿题库”“互动作业”“寒假作业”等多个学习类APP也陆续爆出多个专题、栏目中含色情、性暗示意味浓重的内容,甚至还爆出后台教学生写“小黄文”解压等乱象。

  学习类“我要当学霸”APP的“学生圈”,尽管目前已经打不开,但一度有50多个圈子可供选择,如“小学自拍交友”“暗恋心事房”“异地零距离”等,不少板块都被标注了“推荐”字样。在其中一个名为“美丽女生馆”的推荐板块内,曾有用户连续发表了多张聊天截图,对话内容涉黄,但竟然有多人参与了留言。

  在线教育亟须加快立法有效监管

  尽管多家学习类APP都明确规定:“发布淫秽色情帖、恐怖帖等行为,一经发现永久封号”,不少软件也设置了针对违规帖子的举报功能。但多位受访家长都认为,看似严格的规定,实际上作用并不大。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软件工程系副主任任长宁告诉本刊记者,现在的一些过滤软件只能过滤“关键词”,一些图片或一些打擦边球的黄段子,很难发现、杜绝。家长恨“黄”,却不知“黄”从何来。

  在武汉一个小学生家长微信群中,超过一半家长表示,孩子正在用或者曾用过多款学习类APP。本刊记者加入微信群调查发现,这些家长多数并不知道软件中有类似论坛的功能,更不知道其中是否有不健康的内容。

  辽宁省实验中学浑南一中教师刘斯文说,未成年人的“三观”尚未形成,不具备鉴别能力,学习类APP中出现淫秽色情信息,更容易诱使未成年人偏离正轨。

  今年7月1日,工信部实施《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了手机APP禁入条件,明确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提供淫秽、色情等法律所禁止的手机应用。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表示,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发学习类APP的企业,并不具备教育培训行业的资质。工信部相关规定,只规范了移动互联网市场秩序,但对于平台应用商店APP的分类及准入标准等,暂时未作明确规定。

  “哪怕有一点点涉黄都该严打,这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问题。”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夏学民建议,学习类APP的运营应实名注册,支付也要进行认证,一旦发现涉黄涉暴等问题,可迅速找到涉事人及时处理。

  夏学民认为,一些学习类APP藏污纳垢,暴露出平台的审核监管存在问题。他建议,一方面,APP的开发方在软件设计中应设置过滤功能,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同时减少游戏、社交等和学习无关的功能;另一方面,手机等系统平台的应用商店管理者,对APP发布准入的审核,也要严格制定审核标准条款。

  受访专家建议,公安、文化、教育、网信、工信等部门对目前市场上的学习类APP应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并加强惩处。(刊于《瞭望》2017年第51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