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2017年 PM2.5浓度下降三成
专家建议加强科技治霾 创建“无煤城市”
“‘霾可治、人努力、天帮忙’,只要继续坚持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同向发力,经过3年左右的时间,西安大气污染将得到明显改善。”3月1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曹军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市铁腕治霾的效果显著,但仍存在短板。他建议,应以科技为核心构建新型区域大气防治体系。
成效
我市2017年PM2.5降幅
创历史新高
曹军骥说,环科院在高新区设置了长期观测站点,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西安PM2.5浓度呈持续下降趋势,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4~2007年,PM2.5年均浓度介于167~190微克每立方米;第二阶段是2008~2013年,PM2.5介于145~171 微克每立方米;第三阶段是2014~2016年,PM2.5介于106~126微克每立方米;第四阶段是2017年,PM2.5首次下降到100微克每立方米以下,达到78微克每立方米 。
“西安13个常规监测站2017年的数据平均值为73微克每立方米,与我们监测的78微克每立方米接近,这也在仪器误差范围内。”曹军骥说,与2016年相比,2017年单年PM2.5降幅创历史新高,降幅为30%,由此可见,西安去年铁腕治霾的效果显著。2017年PM2.5组成中粉尘、有机物等均下降,其中粉尘下降达到57%,表明扬尘控制、禁土令的有效性;黑碳下降约50%,表明燃煤及生物质燃烧控制的有效性;硫酸盐下降23%,表明工业污染控制的有效性;硝酸盐下降21%,表明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的有效性。
同时,2017年PM2.5浓度下降中的粉尘占49%,说明扬尘控制对PM2.5下降贡献约一半,表明铁腕治霾方案中的扬尘控制对策是完全正确的。有机物和黑碳贡献约26%,表明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治理政策的有效性。
因此,由以上分析可获得初步结论:2017年西安铁腕治霾效果显著,其中扬尘、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治理的政策最为有效。
问题
治霾科技投入不足
污控任重道远
曹军骥说,2017年我市开展了“1+1+9”铁腕治霾行动,以“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等六措施为抓手开展了诸多工作。虽然2017年3月以来我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迅速,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由于改善力度相对弱,加上2018年1月关中雪雾天气较长、沙尘影响,影响了空气质量。
“这主要与我们的历史欠账较多有关,给我市治污降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曹军骥说,2017年西安PM2.5年均浓度虽下降到78 微克每立方米,但与北京的58微克每立方米相差较大,也与国家下达西安2020年的51微克每立方米相差较大,更与国家年均标准35微克每立方米相差很远,表明污控工作任重道远。
此外,从科技角度而言,与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相比,当前西安治霾科技投入不足,无法有效支撑科技治霾、精准治霾工作的紧迫需求。
对策
西安应早日创建
“无煤城市”
为进一步做好2018~2020年的铁腕治霾工作,促进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基于京津冀5年多工作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工作,曹军骥提出8点具体建议。
统筹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我市能源结构短期内迅速调整,逐步使我市辖区内的燃煤工业与电厂“清零”,促进其向北部黄土高原搬迁,早日创建“无煤城市”,为大西安的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腾出宝贵的环境容量;加快市区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强天然气气源引入,实现全市居民取暖的天然气全覆盖。
推行错峰生产,调整短期产业结构,以大西安为中心,针对西安周边地区秋冬季重污染天气频发问题,整个采暖季期间,促进关中大气污染东西向传输通道城市重点行业实施错峰生产(停止生产或限部分产能)。
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结构,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以大西安建设为契机,逐步推进快速便捷、高效能的公共轨道交通体系,构建智能城市管理体系,减缓私人轿车增长趋势,使我市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350万辆以内。
此外,建立责任分配和实施机制;利用经济政策杠杆带动治污措施;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及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以科技为核心构建新型的区域大气防治体系,加强科技治霾、精准治霾工作力度。加强西安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实时监测、来源、成因与治理研究,建成综合科学决策支持系统,支撑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以项目带动先进治霾理论和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促进我市科技治霾整体水平提高;以科技为核心构建新型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加强科技治霾、精准治霾力度。
曹军骥告诉记者,从2017年铁腕治霾的初步效果来看,“霾可治、人努力、天帮忙”。只要继续坚持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同向发力,经过3年左右的时间,西安大气污染将得到明显改善,PM2.5有望下降到年均50微克每立方米左右,达到西安国考的51 微克每立方米以下,优于北京2017年PM2.5年均水平,打赢蓝天保卫战。
记者 高乐
相关新闻
网上“千里眼” 线下“网格员”
我市将提速建成智慧环保综合指挥监控平台
本报讯 (记者 高乐) 记者从3月1日召开的西安市治霾大会上了解到,2018年是新一轮铁腕治霾工作的开局之年,今年我市将实施高排放企业搬迁(关停),加快推进火电企业转型改造,全面治理城乡民用散煤,并提速建成智慧环保综合指挥监控平台。
全市煤化工、石油化工、焦化、化肥、水泥、陶瓷、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砖瓦窑等行业企业限制50%产能;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上述行业企业全部搬迁或关停,西咸新区及其他区县、开发区上述行业企业搬迁或关停20%。
加快推进火电企业转型改造,大唐灞桥电厂、大唐渭河电厂、陕西渭河电厂、西安西郊热电厂、大唐西安鄠邑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全部落实热电联产、以热定电,释放全部供热能力。
此外,完成“散乱污”企业全口径摸排,全面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清零”任务;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原则,通过以电代煤(薪)、以气代煤(薪),以及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完成城市及平原地区民用散煤“清零”任务,完成浅山地区50%民用散煤削减任务。
采暖季前,全市现有燃煤热源厂全部完成清洁能源改造,未按时完成改造任务的燃煤热源厂全部淘汰。除热电联产锅炉、大型火电厂锅炉外,全市所有燃煤锅炉、燃煤设施和工业煤气发生炉、热风炉、导热油炉全部“清零”。
今年年内,国Ⅱ及以下汽油车和国Ⅲ及以下柴油车淘汰更新不少于20%,并对全市超标排放柴油车辆安装柴油净化器,解决柴油车冒黑烟问题;持续深化扬尘污染防治,采取“精细化管理+排放质量管理+红黄绿挂牌管理”模式,严格控制建设、出土、拆迁工地扬尘污染排放,全面强化道路、工业堆场、“三场”、渣土运输扬尘污染管理。
全市所有产生油烟的餐饮单位和经营场所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所有加油站必须完成油气三次回收改造;所有汽修企业必须完成喷烤漆废气深度治理。
采取错峰生产、限产停产、车辆限行、联防联控、执行“禁土令”等强化措施,控制污染排放,削减污染峰值;继续禁止焚烧秸秆、垃圾、落叶等,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并持续“增绿”。
同时,我市将提速建成智慧环保综合指挥监控平台,实现全市所有镇(街)及开发区片区空气监测子站全覆盖,实现网上“千里眼”、线下“网格员”、监管无盲点,实现对环境空气质量及污染源排放情况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