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新闻网首页 MSN手机网 MSN客户端

MSN导航
MSN新闻网 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评论>正文

海正和辉瑞分手戏迎大结局:高瓴资本接盘合资公司49%股份

时间:2017年11月11日 09:00:01    来源:腾讯网    浏览次数:46    评论() 字号:TT

跨国药企辉瑞与本土药厂海正的分手大戏,终于迎来大结局。

11月10日,海正药业(600267.SH)发布公告,宣布完成海正辉瑞49%股权的权益处置,辉瑞退出,高瓴资本接手。

公告显示,Pfizer Luxembourg Sarl(以下简称“辉瑞”)将其在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正辉瑞”) 49%的权益,转让给了其关联方HPPC Holding S.à.r.l(以下简称 “HPPC”)。

辉瑞于11月10日与相关各方签署了关于HPPC100%股权权益的转让协议,并于当日完成了将HPPC100%股权向境外买方SAPPHIREI(HK)HOLDINGS LIMITED的转让。辉瑞股权处置完成后,辉瑞不再直接或间接持有海正辉瑞任何股权权益。

与此同时,海正药业仍持有海正辉瑞 5%的股权,海正杭州仍持有海正辉瑞 46%的股权,这场交易中的境外买方将间接持有海正辉瑞49%的股权。高瓴资本管理的基金将通过境外买方间接持有海正辉瑞 49%的股权。

高瓴资本创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公司。

2012年9月13日,海正与辉瑞合资组建的“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时双方联合表示,海正辉瑞的成立将实现跨国制药公司与本土制药企业强强联手,为中外患者提供优质优价的品牌仿制药。

历史资料显示,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总投资2.95亿美元,注册资本2.5亿美元。其中海正药业和辉瑞的持股比例分别为51%和49%。该合资企业注册地和生产工厂将位于浙江富阳,管理中心和研发中心分别设于上海和杭州。当年这一合作曾经创下跨国药企在华投资的最大规模。

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海正药业向合资公司注入75个品种,包括肿瘤药、抗感染等品种,占公司制剂内销收入的85%以上,辉瑞注入“6+2”个品种,涉及内分泌、青霉素等品类,销售规模略大于海正。

其中,辉瑞将专利过期的抗生素药物“特治星”授予海正辉瑞独家生产。在海正辉瑞成立之初的前两年,该药物成为了公司最大的“现金奶牛”。供销数据显示,海正辉瑞特治星在2013年、2014年的供货量分别达到447.52万支、540.85万支。有赖于特治星的畅销,2013年、2014年海正药业净利润达到3.02亿元和3.08亿元。

谁知二者的蜜月期还没过多久,市场中就海正与辉瑞就传出了“分手”传闻,而导火索也正是特治星。

2016年初,海正药业公布2015年年报,年均3亿的净利润大幅萎缩,仅剩0.14亿元,这一业绩引发业界哗然。海正药业在年报中表示,利润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控股子公司原研产品特治星供货原因导致销售收入减少。

对此,辉瑞解释,其海外工厂因生产过程改造暂停了特治星的生产,造成海正辉瑞 2015年销售收入减少近10亿元。之后,辉瑞给予了合资公司1000万美金的赔偿,但在业界看来,这一数额与实际造成的损失相比,显得这家跨国药企诚意欠奉。

惨不忍睹的业绩,让昔日双方对品牌仿制药市场的美好的愿景化作泡影。2016年下半年开始。关于辉瑞想要“分手”传闻甚嚣尘上。2016年11月,海正药业专门就外界传闻的辉瑞欲转让股权一事进行了说明。它在当时的公告中承认,“关于‘辉瑞考虑撤资’的情况是存在的”,“本公司及辉瑞制药曾就辉瑞撤资等事项进行过磋商。”

可见的是,眼下很多仿制药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去年以来,国家食药监总局推进的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如同一场风暴席卷整个仿制药行业。业界认为,仿制药市场的进一步萎缩,以及国家对外资药企政策红利的消退,是合资仿制药厂发展受阻的重要的因素。

海正药业最新发布的2017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511.06万元,同比下滑83.52%。

11月10日晚,辉瑞一位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记者否认了撤资与海正辉瑞业绩不佳有关。

“我们经过了审慎的研究做出了这一决定,我们认为转让股权之后,更有利于发挥两家企业的核心优势。”该负责人还表示,此前授予合资公司的技术专利将继续授予,不会受到撤资的影响,“已经推进的业务还将继续,至于未来是否还有合作暂时不宜公开。”

海正药业的公告也表示,辉瑞股权处置后,辉瑞与合资公司仍将继续多层面的合作,包括直接或通过其关联方间接向海正辉瑞转移指定辉瑞产品的技术、许可指定辉瑞产品的知识产权以及继续供应指定辉瑞产品等。

近年来,在合资药企中,国际和本土的出资方最终分道扬镳的案例不在少数。

2016年初,德国药企拜耳表示,他们对滇虹药业OTC业务的整合遭遇困境。2015年2月5日,先声药业有限公司与默沙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发表声明,默沙东将退出上述两家公司在2012年合资成立的先声默沙东(上海)药业有限公司。再往前追溯到2011年,法国制药企业赛诺菲花费5亿美元收购美华太阳石后也以失败告终。

一位不具名的医药行业的券商分析师向澎湃新闻记者指出,在2012年前后曾经掀起过一阵外资药企与本土企业合资的热潮。当时外资企业看好中国正在快速增长的药品市场,但如果想要直接把产品带入中国,将面临漫长的审批手续,而且销售渠道也要重现开始建立,通过合资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少药品上市前的准备期。

“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外资药企与大部分本土药企有着基因上的不同,合资公司成立以后不同的市场策略会引起很多矛盾。”上述分析师表示,“从政策上来看,近年来国家鼓励本土药品的生产和研发,本土药企也不再仅满足于仿制药市场,纷纷谋求转型;同时,从前赋予外资药企在产品定价和议价上的特权逐年退水。合资双方在产品策略的分歧也由此加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