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吃饭“刷脸”买单,无人商店“买买买”付账靠掌纹,送上门的外卖更安心……2017年,“剁手党”的生活新变化,背后的“功臣”除了创新思维的新监管,还有“黑科技”。
消费“无边界”:共享风口依旧、“跨界”新零售兴起
2017年里,伴随着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无边界”成为消费领域的新特点:从去年以来“风头无两”的共享经济依然强势,介入到了越来越多的细分行业;曾经势如水火的电商和实体零售业,也开始握手言和甚至深度合作,打造“跨界”的新零售业态。
大到短租住房、分时租赁汽车、共享单车,小到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在过去的一年里,共享经济有了质的飞跃,“互联网+共享”进一步改变越来越多都市人的生活习惯,培育出了越来越多的新消费场景。
来自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到今年年底,我国共享经济交易规模将达4.5万亿元,为共享经济提供服务的人群达到数千万,共享单车用户过亿,未来几年我国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市场规模或将占我国GDP的10%以上。
与此同时,电商与传统零售业的融合也在进一步加深,一些“跨界”零售业态不断被打造出来。盒马鲜生、百联RISO集纳了超市、餐饮、外送等多重商业模式,“双十一”期间包括知名快时尚品牌优衣库等在内的多家零售企业推出“线上线下”同价、线上下单线下门店可取等,线上线下的全渠道融合已经成为新的主题。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等专家说,电商企业加快与实体零售企业投资合作,通过在数据、供应链、支付、物流、门店、场景、产品等方面探索整合互通,线上线下边界模糊化、智能化消费场景的全新商业形态正在形成。
科技成“推手”:从扫码到“刷脸”,人工智能培育“无人业态”
从“扫一扫”支付到“刷一刷脸”买单,从“有人”零售业态变为无人管理,过去的一年间,科技成为变革消费场景的“推手”。
“无人经济”是过去一年里消费领域的新热点,无人便利店、无人超市、无人玩具店,甚至还有自助健身房、迷你KTV、一人朗读亭。其中,没有人工、自助结账、拿货就走的“无人超市”业态,在过去的一年间,先后在上海、深圳、杭州、重庆等数十个城市落地,吸引了阿里、京东、顺丰、苏宁等多家巨头纷纷“入场”。
这些新业态蓬勃发展的背后,不仅是从业者针对都市青年人进行的“迷你化”“轻量化”调整,还有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手脉识别、物联网、移动支付等多重“黑科技”的身影。
和无人业态一样得益于科技发展的还有支付手段。现在,街头买个煎饼果子也能“扫一扫”支付早已不是新闻,新一代的“刷脸支付”技术也正在日渐成熟。
《中国二维码产业发展报告》显示,预计到2017年底,二维码支付有望突破9千亿元市场规模。“刷脸支付”的应用场景也在变得丰富起来,杭州部分餐厅支持“支付宝刷脸付”,云南、安徽等地推出“刷脸进景区”,上海地铁也宣布要推进“刷脸进地铁”。
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说,新科技的发展给消费者带来更高效便利的购物体验,未来将为零售业注入新的血液。
政策新思路:扩大开放激活消费,新领域积极打“补丁”
非特化妆品备案试点帮助中国美妆市场消除“时差性上新”,一年两度降低消费品进口关税,跨境电商支持政策延续……2017年里,消费领域的新政层出不穷。在扩大开放之余,还针对网络订餐等“互联网+”消费领域的新问题及时打上“补丁”。
今年初,我国进口化妆品“审批改备案”试点正式在上海浦东新区启动,由此国内美妆市场告别“时差性”上新,根据预计,通过备案方式进口中国的美妆产品型号在年内将有望达到四位数。
丽人丽妆CEO黄韬说,非特殊用途进口化妆品从审批渠道改为备案渠道进入中国,节省了至少几个月的时间,试点政策出台后,国外品牌和新品进入中国市场速度与消费者日益旺盛的进口优质产品需求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唇膏、眼影、香水等化妆品关税由10%降至5%,咖啡机、智能马桶盖由32%降至10%,矿泉水由20%降至10%……12月1日起,我国进一步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平均税率由17.3%降至7.7%,这也是中国在年内第二度降低消费品进口关税,丰富了国人的消费选择。
激活消费的同时,监管还针对多个“互联网+消费”新行业里的新问题打“补丁”。
以网络订餐平台为例,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求网上餐饮应当具有实体经营门店并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线上线下一致”,同时加强对送餐人员和配送过程的规范。国家版规定的基础上,多地还通过多种创新手段“加码”监管:在北京,监管部门指导美团点评、饿了么等4家主要网络订餐平台设立食品安全专项基金,武汉则计划年内实现利用电子监管技术,对网络订餐平台进行实时在线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