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2月13日讯(实习记者杜若丹)昨天在“北京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卫计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表示,2016年起北京市推进了西城区展览路医院等12家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2018年拟继续推动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等3家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转型。
12家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
据介绍,明年拟推动转型的三家公立医疗机构分别是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市密云区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延庆区永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在2016年西城区展览路医院,朝阳区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兴区红星医院,昌平区南口铁路医院,平谷区金海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6家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2017年西城区广外医院、海淀区羊坊店医院、丰台区铁营医院、通州区马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州区第二医院)、怀柔区汤河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怀柔区第二医院)、房山区韩村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6家医疗机构完成了向康复机构的转型。
高小俊表示,市卫计委从2016年起分期分批推进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各转型机构利用三年时间,在康复床位数、科室设置、人员配备、场地设施、硬件设备、学科建设、科室管理等各方面达到二级康复医院标准。“北京市财政为每家转型机构补助1500万元,专项用于人才培养、设备设施采购或房屋维修改造”。
高小俊表示,到2020年北京将实现每千常住人口0.5张康复护理床位,每张康复床位至少配备医师0.15名、康复治疗师0.3名和护士0.3名的建设目标。
北京市卫计委康复护理处处长郗淑艳透露,据初步统计,目前北京市距离该目标尚有约1000张康复床位的缺口。
康复门诊近两年快速增长
“以展览路医院为例,虽然已由综合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但是医院的床位还没有按照康复床位进行统计。”郗淑艳表示,按照康复标准,一家二级医院转型成功后,至少会有200张床位。
“很多居民很关注到哪儿能治病,但是对于康复不太感兴趣。康复的目的在于改善功能。”展览路医院院长王雪松表示,最近几年,居民的康复意识已经越来越强,有的患者在手术前会提前来预约康复服务。
据王雪松介绍,展览路医院的康复门诊这两年增长的比较快,每年的门诊量大概在2-3万左右。医院可以提供骨关节、心脏、脑血管、妇科疾病等康复医疗服务,比如电动起立床和减重机器人可以帮助脊髓损伤或脑卒中后的患者恢复站立和步行能力,功率自行车以及等速测试可以帮助患者提供双下肢肌力、改善运动能力。
“康复科并非住院休息,而是要严格按照康复师制定的计划进行康复训练。我们要让患者恢复功能后像普通人一样正常行走、活动,真正回归社会和家庭。”王雪松说。
据介绍,目前展览路医院的康复学科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康复床位148张,拥有康复医师、康复技师、护理人员三个团队97人。针对康复所需的康复功能评定试验检测、专业治疗设备也已逐步配置齐全。截至2017年10月31日,共收治门诊病人21655人,住院患者6557人,累计为北京协和医院、北大人民医院、海军总医院骨科、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多家三级甲等医院的骨科术后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治疗近30余万人次,治疗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王雪松表示,综合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在医疗质量安全、学科建设方面有先天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