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碳排放权交易,从它的作用说起,它是用市场机制促使排放主体主动减排的重要手段。具体操作过程,简单来说是给每个能耗企业的碳排放量规定一个定额,如果某个企业的碳排放量超过这个定额,就需要从那些碳排放量没有达到定额的企业手中购买额度。
经过6年来的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已经在试点地区显示了它的作用。昨天国家发改委召开全国电视电话工作会议和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工作。碳排放权交易,将对经济社会的哪些参与者带来怎样的影响?碳市场又将如何建设?
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在六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因而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
碳市场的基本运行方式,简单说是政府对能耗企业的历史排放情况进行盘查,根据盘查情况给企业设定未来的一个排放配额,这个配额是通常低于企业的历史排放值。如果未来企业排放高于配额,需要到市场上向那些超额完成了减排任务的企业购买配额。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表示,碳排放权交易将对企业的经营行为产生深刻影响,“过去企业排放多少、排放什么,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这方面没有成本。启动碳交易之后,如果它超排、多排,会付出相应的成本。因此,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会审慎地考虑,对那些赚钱不多、竞争又很激烈的产品是不是放弃。这样一来,过去企业说每吨钢铁挣的钱还不如卖一斤白菜挣的多,在碳交易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就不会存在了。”
多排放,多花钱;少排放,能赚钱。这样的机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是否真的转化为了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环保技改投入、在节能减碳上自我加码的动力呢?湖北省是2011年就开始启动试点建设,2013年开始启动试点交易的省份,用近三年的数据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湖北省副省长童道驰表示:“通过碳市场建设的试点,确实减少了碳排放,省内控排企业碳排放比过去三年分别下降了3.14%、6.05%、2.59%,完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这个市场试点是有效的,完成了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试点取得了成效,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积累了有效的经验。党的十八届三中和五中全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都对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稳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此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的印发,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表示:“方案明确了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明确了将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明确了碳市场建设要遵循稳中求进的工作要求,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分阶段稳步推行碳市场建设。”
据了解,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8个重点排放行业都进行了碳排放权交易的相关准备工作,为何此次会选定电力行业为突破口呢?对此,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一是发电行业的数据基础比较好,产品相对比较单一,数据计量设备比较完备,管理比较规范。这些因素使得我们比较容易进行核查核实,配额分配比较简便易行。二是考虑到行业排放量,根据现在《方案》的要求,按照排放量每年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实际上相当于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左右的水平,来作为我们现在纳入企业的门槛。我们发电行业纳入的企业达到1700多家,排放量超过30亿吨。如果要启动,这个规模远远超过世界上正在运行的任何一个碳市场。”
不过,电力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能源,价格并未放开。有行业担忧,启动碳交易后,电力行业成本上升,是否会影响供应。对此蒋兆理表示:“在基准线分配体制下,对电力行业的影响分为两种情况。对于管理水平高、单位产品排放低的企业,随着碳市场的实施,生产得越多,获得的配额相应的就会越多,竞争优势就越来越明显,市场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相反,管理水平比较低、技术装备水平比较低的处在基准线之下,单位排放又比较高,可能在未来市场的竞争当中处于劣势。但是总体来讲,对于发电行业负担是均衡的,对于单一行业的电力市场来讲,它卖出的配额都是被发电行业所吸收。这种情况下,发电行业总体成本不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