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新闻网首页 MSN手机网 MSN客户端

MSN导航
MSN新闻网 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正文

流感肆虐儿童频“中招” 求解儿科医生紧缺需综合施策

时间:2018年01月16日 00:00: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46    评论() 字号:TT
1月5日,河北省儿童医院呼吸科大厅内,抱着孩童前来看病的父母们摩肩接踵。图为该院输液厅。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1月5日,河北省儿童医院呼吸科大厅内,抱着孩童前来看病的父母们摩肩接踵。图为该院输液厅。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 题:流感肆虐儿童频“中招” 求解儿科医生紧缺需综合施策

  新华社记者毛振华、王宾、董小红

  流感汹汹来袭,抵抗力较弱的儿童频频“中招”。打响流感“阻击战”,一度停摆的天津海河医院儿科近日迎来驰援专家,重新复诊,全国各地也纷纷采取应急举措,解决患儿看病之忧。

  患者着急、医院喊苦、医生也累,这波流感让儿科医生紧缺的“尴尬”再次凸显。对症下药,化解儿科看病难的“痛点”,各地求解儿科医生紧缺努力开出“综合药方”,向病有所医、病有良医的健康中国迈出坚实步伐。

  诊室外家长心急如焚 诊室内医生连轴作战

  “因我院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目前均已病倒,自今日起儿科不得不停诊。”月初,在天津海河医院大厅,带孩子前来看病的天津市民丁洁一边盯着通知,一边用手背轻抚着怀中孩子发烫的额头,没有过多抱怨和嗔怪。她说,医生也不容易。

  这个冬天,天津海河医院大厅墙上的这则通知,流露出多般无奈、窘迫,也让患者对医生多了份理解。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当前北半球进入流感高发阶段,我国也是冬季流感“重灾区”之一。中国疾控中心表示,2018年第1周,我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为41%,高于2015—2017年同期水平。北京市此次流感样病例数较前3年同期平均水平上升71%。

  “看病几分钟,排队数小时。”流感笼罩下,儿童免疫力低更容易“中招”,不少医院儿科人满为患,儿科医生人手愈显紧缺。

  从北到南,孩子、家长、医生……一场流感“阻击战”全面打响。

  北京儿童医院在流感病毒暴发高峰期,日门诊量一度破万。70多岁的老专家紧急驰援儿科诊疗,一个输液挂钩挂三四个点滴袋再正常不过,没有排上的家长甚至解开鞋带当起了挂钩;在广州市妇儿中心,看儿科急诊要等几个小时,家长们只能先坐在过道用退热贴给孩子降温……

  诊室内,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在持续。

  晚上,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门前走廊,等待看病的患儿及其家长依然很多。“能晚上11点到家就不错了。”儿科医生朱华苦笑道,最近几周,到了晚上10点多,儿科往往还排了七八十个号等待就诊。

  一位位普通儿科医生的坚守令人动容:为了多看一个患儿,还在哺乳期的天津海河医院儿科医生刘鑫主动放弃哺乳时间留在诊室,却患上了乳腺炎高烧不退,下了夜班还不忘反复叮嘱让孩子复诊;十几个小时的患儿加家长的“连番轰炸”,让朱华的嗓子哑了,她用手比划着站在楼梯口告诉家长们哪里输液、哪里缴费。

  救援刻不容缓!好消息是,在天津市卫计委协调下,来自天津市儿童医院的两位大夫火速支援,海河医院儿科已重新复诊。“希望海河医院儿科的医务人员能够尽早康复,重返工作岗位,为儿科的患者提供更多的诊疗服务。”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说。

  看不完的“小病号” 超负荷作战背后藏无奈

  多年未成为优势毒株的一种乙型病毒来袭、气候变化以及人员流动增加……去年入冬以来,多重因素叠加让供需矛盾本就突出的儿科诊疗服务“雪上加霜”。儿科医生紧缺症结究竟何在?

  ——儿科绝非“小儿科”,相比成人诊疗更需“药到病除”。小患者表达能力差、病情变化快,而陪同患儿的三四位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希望治疗“立竿见影”。“经常是小孩子一哭,一家人就围过来拉着医生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内科主任医师钱继红说,儿科工作尤其需要医生有精准的判断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一边是哇哇大哭的孩子,一边是心急如焚的爸妈。虽然不少时候孩子只是头疼发烧咳嗽拉肚子的常见急症,但儿科医生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火上浇油”。“工作的辛苦和委屈只有儿科医生自己最清楚。”浙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内呼吸科主任医师蔡晓红说。

  ——超负荷、透支运转,儿科医生短缺成常态。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等去年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按照我国规划的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要达到0.69名的目标计算,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目前缺口超8万名。

  北京海淀医院儿科夜间停诊、南京一家医院因唯一儿科医生生病停诊数月……这些年,由儿童医生短缺导致的停诊其实并不鲜见。个中缘由,除了“二孩”政策下新生儿大量增长,儿科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更加凸显。

  四川大学华西妇产儿童医院急诊儿科医生有19名,和国内其他医院相比不算少。可这19名急诊儿科医生每年要承接31万患儿的诊治,早已处在超负荷透支运转中。

  透支背后有几多无奈。专家透露,工作压力大,加上让医生“头疼”的医患关系,让一些还在见习期的儿科医学生就开始考虑报考其他临床科系或者转行。

  ——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卫生所力不从心。优质医疗资源“中梗阻”在原本就紧缺的儿科资源中表现更为明显。

  不少患儿得的就是普通感冒,而家长不放心家门口看病,“扎堆”大医院。与此同时,许多乡镇妇幼保健院等基层机构专业儿科医生极少。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守门人”的作用对疏导儿科“堵点”尤为关键。国家卫计委现正重点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对流感病例的早期识别、早期抗病毒治疗的意识和能力,减少重症发生。每年流感季来临前,各级卫生计生部门也会强调加强儿科人力调配、保障门急诊高效运转和儿童用药充足。但面对一些医院数十名急诊儿科医生每年平均要承接数十万患儿诊治的现实“窘境”,我国亟须着眼长远,从全链条发力联动改革。

  别再让儿科“喊渴” “沉下去”“融进去”是关键

  解决燃眉之急,各地卫生计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纷纷出招化解儿科看病难。在北京,147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都提供儿科诊疗服务,每日可接待2万名患儿,基本能满足当前需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破解儿科医生紧缺难题需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迈出联动改革、盘活全局的关键一步。

  充实儿科医疗力量是守好儿童健康的“第一卫士”。2016年,全国8所院校恢复儿科学本科专业招生,将儿科专业化培养前移。“到2020年,每省(区、市)至少有1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层次专业教育。”焦雅辉说。

  病有所医,更要病有良医。蔡晓红最为关心的,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质量和培养模式。“培养年轻医师独立应对和处理各种病情的能力,加快人才全面成长。”

  化“堵”为疏,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是牵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牛鼻子”,是长远破解儿科困境的“良方”。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提议,要引导形成以功能定位为核心、相互配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要把“倒三角”变为“正三角”,科学合理引导就医需求。

  在上海,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5家医院正分别牵头,组建五大区域儿科联合体,分片与222家医疗机构签约。主动敞开怀抱,优质儿科医疗资源得以“沉下去”“融进去”。

  全链条发力远景可期。“十三五”期间,进一步优化优质儿童医疗资源区域布局,分区域设置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促进区域间儿科医疗服务同质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儿童将成为现实。

  “还要尽快增加儿科医疗资源,让儿科的病床数量与儿童的人口数量相匹配。”四川雅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德明说。

  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我国印发《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将增加到2.2张,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将达到0.69名,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

  留住儿科医生,就要让“白衣天使”劳有所值。业内专家呼吁,今后要注重通过薪酬制度及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充分调动儿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用待遇留人,让他们安心、稳定。”

  地方探索照亮改革前路——成都市明确,儿科医务人员薪酬要高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广东省规定,对于儿童临床诊断中有创活检和探查、临床手术治疗等体现儿科医务人员技术劳务特点和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要高于成人医疗服务收费标准。

  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苛责。在对抗疾病、呵护生命面前,医患不应是针锋相对的冤家,而是同舟共济的伙伴。

  对于儿科和其他各领域的医护人员而言,大医精诚、护佑生命的职业精神需要法制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韩晓武表示,要推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使医疗纠纷处理能够规范化、程序化、合理化。

  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共建共享的健康中国始于足下。打出疾病预防的“先手棋”,让科普跑赢谣言,把好防控“源头关”,避免疫情来临时的“尴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