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档热热闹闹,话题格外多。
演员张译也贡献了其中一个。他因为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相遇》单元的表现,被网友戏称有“口罩也遮不住的演技”。
在影片里,张译扮演一个投身秘密工作的科学家,因为辐射身体遭受严重损伤,全程是一个病人的身份,所以一直戴着口罩。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当天,他邂逅了三年未见的未婚妻,对方认出了他,但他只能否认。
于是几分钟的长镜头中,一直是扮演未婚妻的任素汐在讲述,张译则没有台词,戴着口罩,全程依靠眼神和肢体表演。
然而他的表演却看哭了许多观众。当未婚妻说起初见细节,他眼神放空,似在回忆;当她说起欢乐往事,他眉眼也不易察觉地弯了,人物内心始终跟着她的话语在波动;当他们被人群分开,他远远望着她摘下口罩,表情是难以言说的悲恸与释然。
一段情绪起伏最丰富的戏里,张译没有台词,五官也不能完全露出,却贡献了令人过目不忘的表演,也因此更显功力。
在张译过往的作品中,这样“惊鸿一瞥”的角色还有很多。
电影《亲爱的》中,张译饰演丢了孩子的商人韩德忠。导演陈可辛评价这个角色和张译本人非常不像,但他却把人物塑造的鲜明立体,沧桑、霸气、流气综合在一起,十分出彩。
之后的《我不是潘金莲》,张译只有几分钟戏份,然而含胸、缩头的体态,半噘嘴、得意洋洋的表情,一出场就将这个气质特殊的人物立住了。
包括《绣春刀Ⅱ:修罗战场》中的陆文昭,一个反派属性的人物,却在张译的演绎下,层次分明、立意深刻,再次成了他被狂夸演技的一次。
大众在夸赞一个演员演技的时候,喜欢用“一人千面”来形容。而想要“演什么像什么”,就必须具有能吃透各类角色、形似神似、甚至细节出众的深厚功底。
说到功底,就不得不提起张译那“励志”的龙套生涯。
和所有的励志故事一样,张译曾怀揣着演员梦想北漂。他考入了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但梦想并没有就此绚烂开始,反而服役九年,持续黯淡了九年。
他几乎得不到主要角色,常年跑龙套,同时也在剧团承担文书、场记、服装各种工作。最好的一次,是得到了话剧版《士兵突击》中“袁朗”一角的B角。张译对这个B角倾注了全部心力,背好所有台词、准备好所有表演细节,日复一日地重复练习和等待,但等待三年A角也未有变动,他始终没有上场机会。
不少人对他的演员梦给过“忠告”,比如他是全班女生票选的最丑男生前三名。
团里的人说他演戏实在没有前途“就是个死”。
关于胡玫导演的一个段子也广为流传。张译曾在《乔家大院》里饰演陈建斌的跟班长顺,当时他已26岁,胡玫说:男演员如果28岁的时候还没出来就赶紧回家吧。
而在28岁那年,他等来了《士兵突击》的爆火。
出演《士兵突击》的经历也很“励志”。因为在话剧版里被分配B角,他结识了导演康洪雷。之后剧版要改编拍摄,张译写了三千字的自荐信给康洪雷,得到了饰演“史今”的机会。
《士兵突击》成功了,张译初步实现了演员梦,在此之前他准备了九年。
这些经历也在张译身上留下烙印。或许是深知机会来之不易,成名后的张译身上也满是时刻不停歇的钻研劲儿,他尽可能尝试不同类型角色,拓宽接戏领域。
他十分努力,也非常高产,似乎那些年在他身上还能看到生怕无戏可拍的恐慌。从《士兵突击》至今的13年内,他出演了28部电视剧,几乎部部都是主角,同时还兼顾许多电影。
《士兵突击》后,他连续出演了《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枪声背后》等军旅剧。在军旅题材逐渐遇冷,生活剧大热荧屏后,他又转战拍了《抹布女也有春天》《辣妈正传》《守护丽人》等一系列作品。
然而生活剧并未让他得到太多认同。虽然大量出演老公角色,但他的形象并不符合电视剧观众推崇的“国民老公”标准,甚至有人攻击他“猥琐”“丑”。所以此时的张译在电视剧市场是面临突破困局的,口碑尴尬的《守护丽人》甚至曾令网友调侃他“欠了裸条才拍这个戏”。
好在后来他迎来了《鸡毛飞上天》,这部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正剧当年斩获诸多奖项,张译也凭借它拿到了“白玉兰奖”视帝。
之后张译的事业重心转向了电影,也拿到了不错的资源,有《亲爱的》《山河故人》《绣春刀Ⅱ:修罗战场》的打底,加上《红海行动》《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这类主旋律电影的加持,张译近几年在电影圈越走越稳。
未来一段时间内张译的发展都是可期的,在电影层面,他主演的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秒钟》正待上映;电视剧层面,也有传他会出演正午阳光出品,孔笙执导,兰晓龙编剧的《境外组》。
《一秒钟》剧照
看起来,如今的张译再也不是那个需要在生活剧里狂刷存在感的演员了,能够在适合的作品里演令观众触动的角色,即使是“惊鸿一瞥”,也算得上好演员之幸了。
或许是曾经常年不被认可的经历让他不会轻易有安全感,他始终不满、始终前进,在演技上注重提升思辨能力的特点,甚至让他成为了一名知乎大V。
他不断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角色感悟与创作感悟。他还出了一本有关演员素材收集的书《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
在他同期的演员都开始转做导演后,别人问他想不想尝试,他说自己也想尝试,但一件事情还没做好没办法转去做别的。
每个人对“好”的标准的确是不同的,在大家都夸他的演技时,他仍旧保持着自我的冷静标准,按照自己的节奏继续精进着。那口罩下的扎实演技,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文/薛牧】
The End
▼
影视独舌 由媒体人李星文创办的影视行业垂直媒体。我们的四项媒体主张:坚持原创,咬定采访,革新文体,民间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