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深圳吴老先生投资了某银行客户经理殷某推荐的理财产品,一年便轻松收益了18万元,吴老先生随即追加投资了300万元人民币。2019年1月,吴老先生不想再继续投资了,但殷某一直拖着不返还吴老先生的本金,今年的收益也一直未到账。吴老先生觉得蹊跷,便到殷某工作的银行咨询,被告知并没有殷某所说的投资理财产品,殷某也早已离职。吴老先生这才意识到被骗,急忙向深圳福田警方报案。
类似吴老先生遇到的骗局,在老年人群体中层出不穷。近年来,各种打着“高息理财”“低价养老”等旗号侵犯老年人财产权益的案件频发。老年人工作了一辈子,手头上会有一定的储蓄资金,闲置资金较多,投资需求旺盛。然而,不少老年人风险意识较为薄弱,经不住销售人员高息高回报的宣传和礼品、免费旅游等营销方式的诱惑,缺乏必要的理财知识,导致投资过程中权益受损。
帮助老年群体识别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陷阱,提高老年人的防骗意识已经刻不容缓!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调研实践团队调研显示,中国规模最大,涉案金额最高,受害人最多的金融诈骗案件犯罪团伙就是瞄准中老年人,10年内行骗16省市,23万老人被骗100亿元。江苏苏泰律师事务所2018年金融诈骗档案数据显示,电信诈骗获赔几率很小,几乎不到10%;合同诈骗有一定追回的可能性,在50%左右;集资诈骗获赔的可能性也不大,在30%左右。这些诈骗在老年人身上有高发态势。
为何投资理财诈骗团伙总是对老年人情有独钟?一方面,老年人在选择投资理财产品时往往表现出仅追求高收益、高回报,对投资知识却了解甚少,容易受短期利益的诱惑,对投资风险预见不足。另一方面,老年人被骗隐藏着物质与情感危机,老年人可能生活都比较空虚,思想又比较单纯。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骗子会时常嘘寒问暖,对老人的关心“比对自己家的父母还上心”,骗取老人的信任,再加上送礼品、免费体检、免费旅游等各种提供“亲情”服务,骗取老人少量购买理财产品,然后定期付给承诺的高收益,几次之后很多老人就对骗子确信无疑,最终陷入更大的骗局。
其实,这种理财骗局的业务模式很简单,就是做债权转让。具体来说,投资公司的董事长将其自有资金通过抵押借贷的方式借给有需求的人,然后再将债权拆分成若干份额,零售给理财的客户。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会全部打到公司董事长的个人账户。在一般的借贷关系中,投资公司作为债权人会对借款人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也会对借款人进行跟踪观察,及时作出风险预警,但这类投资公司在这方面存在缺失。一旦借款人发生违约,投资管理公司可以在处置抵押物之后,归还投资人的本金并按照约定支付利息,但其老板也可能直接“跑路”,投资人就无权处置抵押物从而拿回本金。
因此,老年群体在进行投资理财时,应当理性看待投资收益,重点关注的是长期持续性收益以及融资主体的体量、偿债能力等,谨防被宣传的高回报率所蒙蔽。此外,政府部门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定期举办活动向老年人普及金融防诈骗安全知识,从安全用卡、金融风险防范、电信诈骗防范、抵制非法集资、如何识别假币等方面有效防范金融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