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全民微商。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在坦坦荡荡地卖货了。
打开朋友圈,从口罩酒精小龙虾,到价值4500万的火箭,甚至各种保险、基金、消费贷款……各种广告层出不穷。
老罗直播,一晚上卖出一个多亿的业绩。这要是换成贷款:我的天哪,直播两小时,放款一个亿……Oh My God!
有人说,消费信贷产品也是一种普通的服务产品。每个人都顶着生存压力,客户经理同样如此。对于线下大额产品来说,最常见的方推广方式莫过于传统地推、渠道获客以及朋友圈推广;而疫情当下,很多传统的线下推广方式暂停,朋友圈则是不可或缺的营销方式。
这场疫情,使得大额消费贷款的获客方式滋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比如,不少用户反映,平安普惠通过机器人(300024,诊股)、短信群发、企查查获取用户信息等方式,获得了不少优质客户;某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推出“团办打折”的活动,竟然成为疫情期间最主流的获客方式。
问题是,金融产品的属性和普通微商产品一样吗?
首先,从风险角度来说,金融的本质在于经营风险。
金融机构一方面在加大对于消费贷款的营销力度,推出各种利率打折的优惠活动;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加强逾期管理。人人都需要消费贷款,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获取。
其次,消费贷款作为金融产品,自然有其敏感性,不便于大范围推广。用户有时受贷款广告诱惑而点击,导致上了征信,还会去监管投诉。
这正应了茨威格的那句话,“她那时还年轻,不知道所有朋友圈赠送的贷款广告,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最后,从“售后”角度来说,收到普通的产品,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晒单:“说好的小龙虾12小时发货呢?四天了还没发货!”“Switch终于到了!同志们快来登岛啊!”
然而,几乎从未见过有人贷到款晒单。因为买到任何东西都表示有钱,只有贷款表示着你没钱。
可以说,消费贷款可以通过微商营销,但是又和微商有着本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