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一天来到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又恰好位于潘火街道,不妨沿着潘火路从642号到786号走一走,你会惊喜地发现在这条长度仅365米的街区两侧,举目皆是一家家标注着“暖新里”的爱心店铺:水果店、早餐店、大药房……它们虽经营着全然不同的业务,却都有着共同的关爱对象,那就是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暖新里”友好街区“花式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凝“新”,从工会驿站出发
在潘火路的入口处,树立着街区的“地标式建筑”——那是一个由橙色集装箱改造而成的“工会驿站”,大小不过10平方米,却因为造型别致、颜色醒目,成为这条街区上著名的“网红打卡点”。凝“新”聚力的故事,就从这个小小的工会驿站开始。
“这个夏天还好有这个驿站,不然我们都不知道要中暑多少回了。”正在驿站里休息的顺丰小哥杨恩典告诉记者,这个驿站就是他和同事们的“天堂”,不仅为他们在极端天气里提供了歇脚、喝水、避暑的空间,还每天想着法子为大家提供不重样的“花式服务”。“周一送绿豆汤,周二送西瓜,周三有公益刮痧、拔罐,周四还给我们发放了实用的‘解暑包’……”杨恩典说,这么多服务,都搞得他们有些“不好意思了”。
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和服务中,以杨恩典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诚意。“信任感”提升了,“亲切感”便随之而来,工会驿站的另一个名字是“小哥之家”,如今,这个“家”的意味更深了。
暖“新”,壮大友好朋友圈
每天在驿站里担任“轮值站长”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的不是别人,就是在这条街区上工作和生活的爱心商家。今年的4月28日,“暖新里”作为鄞州区首条新就业群体友好街区应运而生,此后每个月的28日,也就此成为了这条街区约定俗成的“暖新日”,街区两侧的50余家爱心商铺会在“暖新日”期间专门推出一系列接地气的服务。
“一屉冒着热气的小笼包、一沓写满诚意的洗衣券、夏日里的解渴水果防暑药品、冬日里的少儿托管除夕相聚……看似不起眼的日常之举,却是我们所有爱心商铺纯粹又真挚的表达。”作为爱心商铺的代表,“李记小笼”店长泮国兵告诉记者,他每天都会看到风里来雨里去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他们工作很辛苦,我们每家店虽然能做的不多,但也可以尽己所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友好的环境。”
爱心仿佛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文明的新风吹拂着街区,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始加入到友好街区的大家庭,成为名副其实的“暖新合伙人”,一个以“友好”为名的朋友圈正在不断壮大。
同“新”,往基层治理蔓延
“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业态群体在我们辖区的租户中占有两三成比例,附近还有超百名快递员和大量的外卖骑手。”谈及友好街区的建设初衷,潘火街道海璟园社区党总支书记陈龙告诉记者,新业态群体是当前社会分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友好街区的意义不光是要为他们提供服务,更希望通过友好的传递,带动他们参与到基层治理当中,实现‘双向奔赴’。”
友好街区为打造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新场景提供了微观实践。“我在这里吃过免费早餐,领过新鲜水果,还享受过公益理发,因为拥抱过文明,所以也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这份温暖延续下去。”来自安徽的“外卖小哥”李家良告诉记者,自己已经从事这一行6年了,以前老觉得很“卑微”,友好街区的出现让他第一次产生了可以融入城市的职业认同。“现在我成为了一名基层治理‘找茬员’和‘宣传员’,不仅可以通过参与入户宣传、文明劝导等回馈社会,还能‘赚取’志愿服务积分享受各种福利哩!”
同“新”共治,使得友好街区成为了一个人人参与、美美与共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这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不再是单纯的服务对象,也转变成了融入基层治理的“新”力量。这条365米的街区,将用365天的友好,创造属于每个劳动者同心同行的美好家园。
(浙江工人日报记者 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