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维文旅林峰:“与新冠共存时代”旅游发展思考
第五部分
共存时代文旅创新发展趋势与建议
“新十条”之后,我们进入过渡期。3个月之后,我们面对完全放开的防控政策,进入新的“与新冠共存的时代”。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研究共存时代旅游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了!
疫情常态化了,不是疫情防控常态化!
疫情管理工作将从以防控阻断感染源为中心,转移到以治疗为中心上来。社会各行各业,回归自己的本业范围,让卫生医疗部门去管理治疗病人。
旅游行业,回归旅游自己的工作。
感染或不感染,与游客出游无关!在城市中的任何行为,生活学习工作休闲,都会被感染!感染是常态,不再构成出行的限制!
感染就治疗!该出游就出游,与是否阳性无关!
我们认为,这就是共存时代的状况吧!
因此,共存时代,旅游消费的大方向不会发生变化!
我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国、出口国和消费产品制造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国,旅游已成为人民重要的生活方式,作为刺激消费的重要抓手,我们认为文旅产业不仅长期向好,而且近期会成为经济重整的重要推手。
经历疫情的洗礼,旅游行业也产生了一些不可逆的变化!
我们认为,总结疫情期间发生的趋势转变,分析总结市场新需求、产业新技术、融合新方向、产品新突破、业态新模式和发展新格局,可以为旅游行业的未来描绘一张新的蓝图!
四大不可逆的趋势:
第一、自主旅游时代到来不可逆;
第二、卫生健康习惯不可逆;
第三、高频休闲生活追求不可逆;
第四、体验为主导的吸引力方向不可逆。
我们坚信:旅游不仅仅将恢复,还将有较大的突破发展!
1、自主旅游是时代发展的主体特征
2017年,我在《全域旅游孵化器----自主旅游时代的全域旅游》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自主旅游时代”的概念。经过三年疫情,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自主旅游时代特征非常凸显了!
自主旅游,是在移动互联和智能科技支持下产生的游客完全自主选择旅游时间、旅游线路、旅游内容、出游方式、旅游服务方式与服务商等,以主题化、定制化、圈子化、小众化、深度化、随意化为特征的新型旅游方式。
首先,自主旅游强调实现“想玩就玩”“玩就不同”,让旅游者能够完全做到随心而行。
其次,自主旅游的目的是以满足休闲、度假、娱乐、求知、探险等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为主。
最后,自主旅游过程强调完全的自主选择,包括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行程的确定,交通、食宿、游览等碎片化内容的选择,以及是否选择向导、旅游服务商提供更加深度的旅游产品等。
自主旅游时代,旅游者将拥有更多可选时间、可选产品和可选服务方式,旅游创业创新成为时代趋势,科技引领成为时代的印记,旅游业将呈现出“四大变革+四大发展”的新变化。
(1)四大变革引导自主旅游时代
1)“五有”消费变化驱动供给变革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各个消费群体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趋势中。目前,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假日制度的改革,中国旅游人群呈现出了“五有”的特征:
一是越来越“有钱”——中国人均GDP和可自由支配收入不断增长。
二是越来越“有闲”——假日制度的改革及工作形式的多元化等使人们有越来越多的可自由支配的出游时间。
三是越来越“有意”——旅游成为大众休闲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出行意愿和个性化需求凸显。
四是越来越“有品”——中国“富裕”和“高净值”人群的崛起,使旅游品质化供给的要求越来越高。
五是越来越“有理”——盲目购物的阶段已经告一段落,中国人旅游过程中消费越来越理性。
旅游休闲消费已经成为刚需,短频化、日常化趋势明显。
2)交通变革带来旅游空间的扩大
我国的六轴、七廊、八通道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主骨架空间已经初步形成,高速铁路对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率超过了95%,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了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了92%以上的地级市。交通运输部发言人曾表示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里程以及港口万吨级泊位数量等均位居世界第一。
交通缩短了旅游空间之间的时间距离,使人们对遥远目的地的探索需求变成了旅游需求,拓展了旅游空间的范围,国人国内旅游可以去到更遥远的地方,国际旅游也慢慢走向大众化。
3)商业变革倒逼服务模式变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兴起,使旅游业的商业模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度变革。一方面,互联网催生了在线旅行社(OTA)、行程预订网站、酒店管理预订系统、在线旅游社区等多种新型企业,提高了服务预订的效率,丰富了服务供给的形式,减少了人们外出旅游信息不对称的困扰。另一方面,互联网降低了信息交流的成本,通过信息的高速传播,减少了旅游产业链条上的重复环节和管理、营销上的无效投入,能够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在此背景下,未来旅游的商业模式将是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旅行社+网站”的叠加,而是旅游供应商拥抱互联网思维,对业务管理体系、采购分销系统和销售组合方式重新梳理,从粗放式的线路出售向全程服务、优质服务、精细化服务提供商升级。
4)技术变革引领高质量旅游产品发展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元宇宙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全息投影、声光电、多媒体等为代表的展陈及互动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等制造技术的发展,为旅游产业的创新提供了新动能。
(2)自主旅游时代的四大发展趋势
1)消费新趋势:“8自8化”
自主旅游时代的判断基于旅游消费供给新格局的出现,自主旅游时代的消费需求除了综合性外,还呈现出了一些独有的特征,绿维文旅总结为“8自8化”:
8自,即游客完全自主选择旅游时间、出游伙伴、出游方式、行程计划、游玩内容、支付方式、体验、以及更改计划;
8化,指自主旅游体现出需求碎片化、伴游圈子化、提前预定化、行程定制化、主题细分化、支付移动化、计划可调化、体验深度化的消费特征。
“8自8化”充分体现了游客多样,需求多元、个性、深度的趋势,这种趋势对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的消费趋势下形成新的产品供给能力、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场运营能力,始终是旅游投资经营者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2)供给新趋势:创新推动供给不断突破
从供给的角度看,我们总结了自主旅游时代创新的六大领域,即“六新”引领的旅游全面创新概念,包括: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IP与新媒体。绿维文旅提出了新文旅“十八大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厕、导、智、商、养、学、福、情、奇、文、体、农。每一个要素都在形成一批新的独立业态。旅游的产品概念在演变,场景+体验,构成全新的产品架构。
3)客源新结构:消费分级和客源分圈
消费根据人的教育背景、消费习惯、文化各个方面分成不同的层次,消费分级是市场细分化的过程。消费分层级同时分圈层,形成复杂的细分化架构:
一是收入水平分层:富裕群体、中产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二是消费人群年龄分层:老年群体、中年群体、千禧一代、青少年群体、家庭群体等,他们消费的主张和消费意识不同。三是区域空间分层: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靠近城市乡村、远郊区乡村等,尽管没有明确的区分,但是反映出来的消费数据说明,空间区域的不同,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也有明显的区别。四是职业分层:教师、白领、工人等也呈现不同的消费倾向;五是爱好分圈:户外、自驾、老年舞等等;六是社交分圈:基于各种因素,形成了极其多样的社交圈层,成为旅行消费的差异构成。
4)空间新格局:全域发展与城乡融合
一片开花的向日葵地会成为短期内的拍照圣地,一条公路会成为自驾者的天堂,日益多元的旅游需求催生旅游空间全域化发展。在全域概念下,旅游已经突破了景区、景点的限制,在全空间全时间范围内,依托城市、小镇、乡村等多种载体展开,形成各种主题化、细分化的游线结构和综合收益,各结构之间也呈现出融合发展的特征。在城市发展中,地标景区化、文化体育设施景区化、公园绿地景区化、商业街区景区化、老街老巷景区化、大学景区化、工厂景区化等等泛景区化发展迅速,城市更新带动老旧城区文化休闲化,都是旅游空间的创新发展。
伴随逆城镇化潮流的出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广袤的农村地区逐渐成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了旅游空间的新格局。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的乡村城镇化进程,要求城乡互动良性关系的建立,其中旅游就是很好的媒介,通过旅游带动城市消费和城市人口进入农村,优化乡村产业和人口收入结构,构建旅游引导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3)近期旅游产业发展的供需两侧分析
1)供给侧:恢复·补足·创新三结合
从供给侧看,“恢复基础、补链升级、创新业态”,是明后两年基本方向!
三年大灾,旅游产业基础受损严重,产业链断裂、消费畸形、供给混乱,需要极大的努力,才能够有效恢复产业的合理运营结构。其中旅行社作为旅游组织机构,损失最大。线上旅行商能够发挥部分作用,但线下旅行商仍然非常重要,起着整合组织链接各类资源要素的作用。车、船、酒店、购物、团餐、接送、酒店、演艺等等,需要逐步恢复市场秩序。
但同时,过去就是过去了,很多人回不来了,很多车船酒店店铺没有了,这些需要重置和补足。
但进一步的发展,不是原结构恢复,市场需求已经大变了,市场导向的产品与业态,必须跟着市场变化,这就要求大力优化产品、设施、环境供给,重点开发和规划有地方特色、人文历史、品牌效应的旅游目的地,深化旅游产业链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 需求侧:破除限制,输送红利,补贴市场,为消费开路
我们的消费已经很虚弱了!
中产阶层的下滑,整个消费服务行业的萧条,已经拖垮了60%的服务行业业主和就业者!他们也是消费本身的主力!
鼓励旅游消费,对经济发展极为重要,需要国家政策的落实!
交通、客运的跨区域限制,旅游团队的跨区域限制,进出境的限制,服务接待限制,购物模式限制、活动限制等,很多政策宜宽、不宜限;
给游客消费发放消费券,发旅游红包,是明年最可行的直接刺激政策!
降税让利,促进金融降息支持,给予企业补贴,给予市场补贴,给予营销推广补贴,都可以有效刺激市场的流量;
节假日、夜间经济、休闲街区、地摊街市、活动庆典等,都是很好的消费聚集结构。
2、高质量发展是旅游发展的主导方向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全国文旅行业发展呈现“文旅融合、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的“一融两高”新态势,文旅市场需求和供给两侧都发生重大变化,文旅产业进入了品质发展新时代。文旅行业要以高质量文旅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产品研发、品牌培育、业态创新、营销整合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1)内涵提升:依托文化形成核心吸引力
独特的文化才是景区培育特色吸引力和持续吸引力的基础,深度挖掘景区所承载的文化禀赋,才能形成不可替代的文化特质。很多景区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元素相对庞杂,要通过梳理,抓住核心文化主线,重新包装,不断丰富景区的文化体验感。对于无文化底蕴的风景型景区,可结合当地文化主题或人文资源,构建一个文化情境“场”,形成新的景区文化旅游产品,从而构造景区发展的新卖点,实现突破发展。通过景区文化挖掘,塑造景区独有IP,深化游客对景区的第一印象,提升核心竞争力。
(2)综合发展:注重多元业态创新
在国民消费行为与需求不断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趋势的不断深化下,景区的基础服务业态、文化体验业态、休闲娱乐业态也要迭代更新,将业态化创新作为景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绿维文旅认为,景区消费业态可通过四个关键词推进,即“进阶、创新、赋能、外延”,“进阶”指的是餐饮店/街(吃)、特产纪念品店(购)、旅游交通(行)、节点型体验项目(游/娱)等传统商业的升级;“创新”重在增强游客沉浸体验,可通过通过艺术化、科技化、亲子化、演艺化等途径,打造文创网红店、虚拟体验馆、亲子体验园、微型小剧院等相关业态,丰富研学项目和夜游项目;“赋能”是指通过创意集市、地摊集市、网红集市等主题型流动商业及美食节、啤酒节、音乐节、慢跑节、汉服节、国潮节等节庆,快速带动景区流量和营收,从商业角度也可称之为“事件型商业”。“外延”的目的在于从“到地消费”变成“时时消费”,从线下商业到搭建线上消费平台,如故宫景区开设的“故宫淘宝”、华侨城集团搭建的“花橙旅游”一站式在线旅游服务平台。
(3)平台发展:加快泛文旅集聚整合
景区是旅游消费的吸引中心,是旅游产业链中的中心环节,是旅游产业面的辐射中心。我一直认为,景区发展不能单独就景区说景区,需站在城乡融合发展的高度,全面整合跨城乡、跨区域的文旅资源,加快泛文旅集聚。以景区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形成旅游吸引核,带来客流,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向休闲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形成文化旅游引导区域综合开发的平台结构。
(4)通道融合:完善快进慢游服务体系
景区对外要形成连接各主要旅游客源地的交通网络,对内要形成串联各主要景点的特色交通体系,并完善对游客的慢游服务内容。景区“慢游”体系除了游乐化交通外,还可通过布局特色步道、景观节点、休憩节点、主题营地来实现,其宗旨是要打造动静结合的“行”的节奏,丰富游客在景区的慢游体验感。另外,在科技引领下,适当的创新智能导览、AI伴游、人机交互等系统,迅速、精准地分析个性需求。
(5)技术革命:完善智慧管理和服务
国家大力倡导智慧旅游的背景下,景区也要紧紧抓住智慧化发展,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景区硬件、景区管理、景区营销方面实现智能升级,一方面,重点优化预定、票务、实时导览和讲解等服务,另一方面,通过“+VR”技术来提升行前体验和景区内部产品的参与度,同时,提高管理和经营效率,引导科学的目标设定和运营决策。
3、运营主导是投资开发的前提
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三年疫情的灾难,过去几十年旅游投资开发扩张中的问题,暴露无遗!
首先是以房地产开发销售获利为前提的旅游开发,完全走到了尽头!除少量大城市周边的休闲二居所别墅地产有一定市场(对接微度假和城郊休闲),热带避寒和高山避暑地产,温泉康养地产这三大板块保有一定市场外,其他地区旅游度假地产基本陷入死局。
其次,所有大跃进模式开展的区域投资旅游投资开发,都陷入困境!这类投资,往往是政府为了全面推进全域旅游或大型旅游项目,大规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但把握不了市场化的旅游项目和配套项目开发,造成投资巨大,回报较小的落差!
旅游投资开发最大的问题,是四大分离问题。即旅游规划设计、旅游投资、旅游开发建造、旅游运营四个阶段之间的相互分离。如今各行各业的投资者都在投资旅游业,但众多项目投资人对旅游目标定位、旅游产品规划设计、旅游建造、旅游项目管理等旅游开发过程并不熟悉,大部分旅游投资者并不具备运营能力与基础,大量的建造商并不知道如何营造特色主题、如何建造旅游特色景观,造成设计与施工分离,最后导致旅游规划设计与旅游运营分离。
旅游开发投资运营,分为规划、设计、投资、建造与运营五个阶段,过去运营与投资、规划、设计、建设分离的结构造成了很多问题。没有运营作为前提,规划设计往往会出现偏差,甚至出现方向错误、产品误导。
以运营为前提的规划设计,至少产品蓝图是符合市场需求,市场基本规则的,也是符合运营者的操作理念和手法。在这个基础上,投资开发和建造落地形成的产品,不会脱离市场,能保证相对比较强的运营能力即回报要求,符合全产业链发展的基本脉络。
运营前置的EPCO模式,正在成为未来旅游投资开发的主导模式!
运营前置,以设计施工一体化保障设计建设效果,将成为未来主导方向,全产业链整合的竞争力,旅游开发的王者之道。绿维文旅恰恰是通过十多年奋斗,形成了运营能力与设计能力的有效整合,和一定的建造能力,通过实践,正在探索F+EPC+O的结构,这个结构应该是旅游中最具有效率的代表未来的旅游开发模式。
4、沉浸式体验是升级关键
沉浸式体验是指通过通过环境渲染、场景塑造,引导游客进入故事情景,在限定物理空间中,实现感受体验过程。实际上,引导游客深度浸入场景,参与情景互动,是戏剧演艺传统的手法,现代沉浸式体验,强调使用科技手段,营造仿真或甚至真实空间,强调参与性、互动性、逼真性,切断外部干扰,更深度的浸入故事与情景之中,获得全身心、全感官等体验。沉浸式体验产品日趋多元化,产业边界不断拓展。
产品和业态的升级,过去强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基本要素的服务水平,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基础设施和基础要素服务业态都已经到位,缺的是特色、缺的是深度的体验。沉浸式体验,已经拥有了较好的技术支撑和成熟的商业模式,正是产品业态升级的关键,是赋能旅游发展的重点。
目前沉浸式体验产品,包括大型整体的沉浸式演艺夜景等产品,落地到室内场景的游乐娱乐项目产品,落地到景区项目的实景文化主题产品,落地到餐饮酒店的环境场景,落地到文化场馆的数字文化体验馆产品,落地到游客中心的导引导览体验产品等。
旅游追求的,是在地场景中的亲身体验过程。历史文化的时间穿越,一年四季的气象变化、景区第五面、旅游中无法到达的空中视角等,都可以通过沉浸式设计,来打造出新的体验空间,形成场景,实现情景体验的突破。因此,无论是游客中心,还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实景再现或虚拟再现,还是景观观赏中的空间转换视角突破,都将带来旅游体验的升级。
洛阳市政府近期发布了《关于促进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打造沉浸式文旅目的地的目标,非常值得称赞!文件提出:到2023年底,在沉浸式文化旅游装备及内容生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园区、场景上实现突破,沉浸式文旅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剧本娱乐产业快速发展,培育新锐企业5个、打造重点园区2个、推出特色场景2个;到2025年底,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布局形成规模,业态不断丰富,原创能力显著增强,培育全国知名企业3个、细分行业冠军2个、省级以上消费集聚区达到10个以上、省级以上旅游休闲街区达到10个以上、新业态示范项目达到20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融合发展更加深入,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
(1)元宇宙刺破了一般沉浸式体验的可能性空间
元宇宙狭义上的概念:是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 ,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就如游戏版:模拟城市2000、电影版的:黑客帝国一样。
国内版的元宇宙广义化、且宽泛了元宇宙的概念,将产品数字化与数字化产品、数字化产品体验均视为元宇宙的范畴。延伸至文旅行业,就将全息影像、数字虚拟人、VR\AR\MR、NFT、720全景、虚拟问答、虚拟导览、室内导览均纳入至元宇宙的应用范畴。元宇宙项目属于重投入(产品定制化研发,重运营维护型产品),非常烧钱。近期旅游元宇宙基本都是围绕AR,VR,MR虚拟人,虚拟导览,虚拟场景展开服务。
对于未来发展,元宇宙的技术和理念,将带动沉浸式体验进入全新的阶段,会突破我们的想象,引导出新的发展模式。
(2)数字文化体验馆是文旅融合的抓手
数字文化体验中心(馆)是基于文化资源数据库,依托数字信息技术,新建或提升的全方位、全链条、立体化、个性化的文化体验设施场所和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联通互动,可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随时随地、多样化文化消费和服务。数字文化体验馆,分地方综合馆和文化专题馆。
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可解决数据分散分布、存储地点不同、存储格式不同、数据特征不同以及无法实现集中存取等问题,是目前文化数字化建设、数字文化体验馆实现资源统一调用的基础。地方要完成本地文化数据与国家文化大数据平台的链接,同步协调供给端(本地化数据库)、生产端(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和需求端(文化体验体系),为省域内数据、信息、产品等确权、交易、结算和支付提供专业化服务。
数字文化体验中心(馆)的打造过程中,要集合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营造线上文博、沉浸式展览、远程培训、数字娱乐、数字展览、数字出版等文化消费型新场景和业态,形成高品质、多元化、互动型的文化消费空间和载体,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带入快车道。
以广西·防城港数字文化馆为例,线上依托防城港市群众艺术馆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打造了1+4总分馆体系,提供线上场馆预订、活动预约、网络直播、在线展览、文化配送、培训报名、特色资源库、分馆动态等服务,为市民提供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的文化服务。线下体验馆是一个大型数字化实体互动体验空间。分为数字文化长廊、互动拍照体验、趣读墙体验、沙画体验、摄影教学体验、书画教学体验、数字钢琴体验、数字朗诵体验、AR舞蹈教学体验和音乐体验在内的十大线下互动体验区。
绿维文旅依托旗下“光影侠科技”,不断探索和整合文化服务资源,推动文化场馆、景区景点的数字化产品开发,并提出“沉浸式数字文化体验中心”全链条服务模式,助力各地打造国家文化大数据工程的示范项目!
5、微度假业态是重点领域
“微度假”“微旅游”已经被正式写进《“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文件明确提出不管是城市群规划建设,还是在城镇规划布局中,都要立足同城化、一体化旅游休闲消费需求,合理推进特色旅游村镇的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差异化发展,并做好交通衔接和服务配套的优先保障,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新空间。
微度假核心特点要聚焦“微”,绿维文旅把微度假界定为:距离城市周边2小时车程以内的高频次、家庭化、生活化、多玩法的新兴度假模式。认为微度假是要打造家庭、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更是将度假产品和服务结合、度假和生活结合的新生活方式。
微区域:聚城市——聚焦项目周边城市的客群;
微群体:家庭化——以亲子、家庭、情侣为主的群体;
微时间:短时间—— 1.5天“周末游”+小长假游;
微距离:近距离—— “自驾1.5小时+高铁1小时”交通时间内;
微准备:随意性——出行方式更随意,出行计划不复杂。
疫情下火爆起来的露营地、乡村休闲、乐园、亲子项目等业态将成为穿越周期的趋势, “街区”微休闲、“景区+”微度假、“旅居+”微度假、户外营地微度假等模式,以后都将获得更好的延续发展,文旅企业一定要深耕多元化和生态化运营,推动线上线下场景融合、轻重资产模式互补、旅游生态共建共享的发展战略,以增强抗风险的经营韧性。
6、跨界融合是新增长点
“旅游+”跨界融合逐渐成为各地政府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多省市已将文旅数字化升级写入“十四五”规划,未来数字经济与旅游经济的融合还会进一步深化。同时市场上“旅游+”跨界融合与发展愈加深化,旅游+不同行业,旅游+不同消费,旅游+不同场景,结合“旅游+文化+健康+科技+交通+农业+文创+水利+工业+新能源”等已经发展的领域,涌现出业态融合、创新驱动的大量新增长点,出现了“酒店+博物馆”、“民宿+露营”、“餐饮+文创”、“农庄+教育”、“桥梁+景点”等 “文旅+”的各种跨界探索,刷新了市场对文旅的体验和认知,提高观众的体验感、获得感、参与感。
7、精准营销是效率核心
当前我们已经到了以科技,创意和运营为依托的发展新阶段,此次疫情也加速供给侧从重投资到重运营、从重线下流量到重用户经营、从重传统管理到重体验服务的变化。2020年疫情为旅游目的地营销按下了加速键,借助线上流量精准推广国内旅游成为时代新需求。
围绕市场效率,以网红化突围,可以构建精准营销。
一是活用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社交平台,挖掘旅游领域的流量网红,输出创意新颖的旅游短视频、文案图片等内容,不定期开展网红旅游营销活动,营造与潜在客户群体互动的良好氛围。
二是擅长于利用旅游目的地的热点事件、名人效应等独有资源,联合MCN机构策划旅游营销事件,借助热点实现营销宣传。
三是培育旅游网红粉丝群,不仅针对网红人物的粉丝群,还包括网红建筑、网红景点、网红民宿等的粉丝群,定期在群内与粉丝互动,用粉丝喜爱的方式宣传旅游产品,从而与其建立情感连接,增强粉丝粘性。
精准营销,还需要从重宣传、重短期促销、重营销噱头,向重品牌建设的转变,从重资源,向重用户价值和资源价值挖掘的转变。
本文作者:林峰
图片来源:摄图网
绿维文旅是文旅康养与乡村振兴EPCO综合服务商,“三甲”规划设计、建设总包、文旅运营全程服务机构。从2005年创立之初,便提出了“创意经典·落地运营”的理念,经过十几年创新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顶层设计、投融资、EPCO、招商、运营、智慧旅游、博物馆展陈设计等全产业链多引擎驱动发展新格局。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运营,绿维文旅形成了“运营为基础、资源全整合、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的全流程操作的核心能力,将更好地为文化、旅游、大健康、体育、农业、教育、房地产等区域综合开发及项目落地建设、运营管理提供全链全程的服务。
绿维文旅期待与大家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