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瞭望智库与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共同发布《2021年“百城、千街、万店”消费指数报告——防疫常态下的国内消费复苏实录》(下称“年度报告”)。线上发布会期间,瞭望周刊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苏会志和中国民生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林云山分别致辞,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党委委员、副总裁许强详细解读报告,瞭望周刊社党委委员、瞭望智库总裁王建军参加会议,瞭望智库金融研究院院长聂欧主持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及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多位部门负责人共同见证报告发布。
一如既往,年度报告是在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的战略支持、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的数据和调研支持下,由课题组对2020年GDP总量百强城市(下称“GDP百强城市”)、百万数据样本、90多万个商圈街道、320万个小微及个体工商户进行抽样后,设置300多个数据标签最终形成了一手数据量最大、涉及人群最多、覆盖地域最广、标签描述最丰富、动态监测最实时的国内系列消费指数。
此前,瞭望智库先后在2021年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第六届新金融论坛等重大活动上,分别发布了2021年前三季度的“百城、千街、万店”消费指数报告。其中,每个季度都有应季专题,比如“618 购物节”、成渝经济圈、城市夜经济、“双减”改革等,力争从季节变化、社会热点、重大改革等方面全方位追踪消费变化。
与2021年前三季度不同,此次年度报告是以年度“百城、千街、万店”指数为主体、以四季度指数为专题,同时加入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红利圈”的独家分析,分别从区域发展差异、城市特色发展、公共治理水平等方面聚焦新热点、寻找新故事。
这一次,有了更客观、更有料的发现。
三四线城市更“适应”常态化防疫
瞭望周刊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苏会志表示,总体上,疫情对消费规模带来了较大冲击,但也同时带来了消费场景和模式的迭代更新,催生了一系列“新消费”产业链,丰富了一系列科技应用场景,从根本上改变了老百姓的观念。
先来看一个发现——2021年三四线城市居民的消费健康度明显提升。
首先,课题组综合GDP百强城市的居民当期消费、跨期消费、极端消费、消费扩容情况四个维度,发现“总指数”年度20强城市中,三四线城市占据8席,占比40%。
进一步分析发现,自2021年三季度起,三四线城市的居民消费健康度就呈明显向好趋势,尤其是湖州、廊坊、滁州等城市,下半年发力跃居上游。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城市对于防疫常态化的适应力或相对更强,且全国范围内下沉市场的消费空间、消费潜力正在逐步显现。
其次,三四线城市居民对自身消费额度、笔数的跨期安排正渐趋理性。
2021年居民跨期消费健康度20强中,70%为三四线城市;尤其是下半年的跨期消费健康度20强中,三四线城市占比高达90%。其中,廊坊、湖州连续四个季度进入20强,且下半年始终位于前列。三季度伊始,就有宿迁、漳州首次上榜;连云港、驻马店、榆林也相继上榜,并在四季度进一步提升。一定程度上说明,以“小镇青年”为代表的三四线城市消费群体,正因就业和收入的逐步恢复而变得更加量入为出。当然,2022年表现是否稳定,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再次,三四线城市居民对单笔大额消费的把控度也普遍向好。
2021年极端消费健康度20强城市中,三四线城市占比也高达60%。从各季度表现来看,二季度,20强排名出现上升的城市中80%为三四线城市;三、四季度,潍坊、邯郸、江门、天津、柳州、烟台、大连、许昌、唐山、茂名表现稳定,排名稳中有升。进一步说明稳就业、促消费政策逐步开始显效。
此外,三四线城市的居民消费扩容表现(包括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倾向变化等)也可圈可点。
2021年全年消费扩容情况的20强城市中,除天津为新一线城市外,其余均为三四线城市。尤其是下半年期间,三四线城市表现出有力的向好趋势,德州、廊坊、茂名、遵义、湛江、榆林、绵阳、菏泽排名连续两个季度持续提升。
课题组分析,一方面,由于一二线城市的消费结构已相对成熟和稳定,消费扩容和升级空间尚待进一步挖掘,而三四线城市的消费体系整体尚待成长和发展,居民的消费升级需求相比大城市可能更为突出。另一方面,中央一再提倡的消费下沉趋势,为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扩容提供了优渥土壤。随着共同富裕、 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和落实,以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等为代表的新消费形式逐渐成为主流,使得三四线城市“小镇青年”“自由职业者”等群体有了消费升级的观念和途径,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低线城市的消费增速。这也进一步证明,疫情带来了广泛的消费场景和模式迭代更新,正从根本上改变老百姓的观念和习惯。
更重要的是,防疫常态化并未深度影响三线城市居民的线下消费需求。
课题组根据GDP百强城市线下店铺的销售额度、销售笔数、额度波动和笔数波动四个维度数据筛选出了1万家“闪亮店铺”,将这1万家店铺按照所属城市进行数量归总,再将这些城市按照各自拥有的闪亮店铺数量进行排名。随后发现,每个季度拥有闪亮店铺数量的20强榜单中均有三线城市入榜,年度榜单中也有三线城市入围,甚至有超越部分二线城市的卓越表现。这进一步说明,三线城市不仅线上消费活跃,线下店铺经营状态也相对较好,防疫常态化并未深度“勒杀”居民逛街、聚餐等购买需求。
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有待结构性改善
中国民生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林云山表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消费持续复苏。疫情常态化形势下,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信用卡作为连接金融供给侧与消费需求侧的重要支付工具,在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服务民生和实体经济方面有着天然使命。
凭借庞大的人口流入红利和扎实的居民消费基础,大型城市一直领跑全国。但是,2021年,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居民消费健康度、店铺及街道稳健度出现了结构性分化。
首先,来看看全年情况。首先是亮眼的“黑马”天津。综合2021年全年数据,课题组发现,四大指标中无论是当期消费、跨期消费、极端消费还是消费扩容的健康度排名,天津都名列前茅且占了三席“冠军”——自二季度以来总指数就始终保持首位,超过了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
除天津外,年度指数中,上海、北京、杭州、成都分列第二名至第五名,整体表现较好,其中北京、上海更为稳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时,尤其是北京举办全国两会、上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期间,两地居民仍然展现出消费健康向好的态势。
但是,分化也由此开始。年度总指数20强中,以杭州、南京、重庆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当期消费健康情况表现较好,但跨期消费、极端消费、消费扩容等方面的健康度却普遍排名靠后。
以当期消费健康情况为例。数据显示,上海、北京、杭州、天津的居民当期消费健康情况表现最为稳定,2021年连续四个季度均排在前五位。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每个季度均位列前三,广州在二季度进入20强后表现也相对稳定,但深圳一直未进入 20 强。新一线城市中,天津、杭州、成都、南京全年表现稳定且均排名前列,其他新一线城市则呈现不稳定波动。
其次,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居民对自身消费额度、笔数的跨期安排表现,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从2021年跨期消费健康情况来看,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中仅北京、天津、成都进入20强,并且在季度20强中的占比呈递减趋势,四季度仅有天津上榜。
课题组分析,一方面,过去十年间,由于新一线城市消费基数及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信息基建和信息接受速度较快、人口净流入量巨大、外来务工及流动人口需求不稳定等因素,使得互联网金融尤其P2P 等机构炮制并鼓励“先消费,后挣钱”“拆东墙补西墙”等不良消费观,对于新一线城市居民影响相对更大。消费观的改变非一日之功,这些城市居民对个人消费额度、收入的安排已趋于合理,但在单笔大额消费、使用信用卡提前消费的均衡安排等方面仍有改善空间。这也就是说,与中小城市相比,大型城市居民对消费额度的使用和分配相对更为开放,消费习惯可能相对更为“任性”,较少考虑每个时期对消费额度、笔数的均衡分配。
再次,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中代表性街道的繁荣度、活力值、稳定度表现也呈现分化。
一方面,课题组在销售额度、销售笔数、额度波动和笔数波动四个维度,对GDP百强城市的所有街道进行综合计算排名,最终从全国范围内筛选出1000条代表性街道,并按照其所属城市进行了数量归总,对百强城市按照其拥有的高人气街道数量进行排名。从各季度和全年表现来看,一线城市中,北京始终领先于其他一线城市,广州与上海的表现也比较稳定,深圳相对较弱;新一线城市中,佛山、东莞、苏州、重庆、成都始终在20 强榜单之内,表现得比其他新一线城市稳定。
课题组还发现,2021年拥有高人气街道数量的城市排名20强榜单中,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居多,一定程度上表明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与营商环境休戚相关。因此,为切实提振消费,还需要对大量有活力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予以支持,给予其更适宜的营商环境。
另一方面,从店铺经营情况来看,在全年和各季度拥有闪亮店铺数量的城市排名中,北京、重庆、广州始终位列前列,尤以重庆和北京更为突出。其中,重庆、北京、武汉、成都、上海、广州、济南连续四个季度上榜,表现坚挺。与一、二季度部分城市排名出现较大波动不同,三、四季度城市排名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尤其是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更是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说明,一批大城市的消费规模已于2021年下半年趋于稳定,正在发挥“定盘星”的关键作用,能够较快地从变化中找到新的平衡,稳住全国消费基本面。
京津冀“红利圈”——津冀出现高下之分
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党委委员、副总裁许强表示,消费已成为国民经济稳定恢复的主要动力,在扩大内需战略的落实进程中,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部分“京津冀经济圈”城市,正在不断以各类促消费、稳消费举措,推动消费的持续复苏。
2021年除天津表现抢眼外,廊坊、唐山等少数京津冀城市也表现亮眼,但分化明显。在北京的带动下,京津冀城市协同发展的步调和节奏呈现出明显差异。
首先,天津一马当先,战斗值拉满。
2021年全年,天津在总指数中位列榜首,并在跨期消费、极端消费、消费扩容三个细分维度排在首位,当期消费位列第四,总体上超越四大一线城市。
一是当期消费上,二季度起,天津居民当期消费健康度持续稳定在第四位,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竞争激烈;
二是跨期消费上,天津连续四个季度上榜,且是第四季度唯一上榜20强的大型城市;
三是极端消费上,天津在二、三、四季度均居榜首;
四是消费扩容上,天津在一、二季度位列榜首。
课题组发现,整体上,疫情似乎并未对天津居民的日常消费和工作投入造成本质影响,天津居民仍表现出极其强劲的消费意愿、消费实力和相对科学的消费习惯。2021 年天津居民在使用和分配消费额度、安排单笔大额消费等方面,基本做到了均衡、理性、稳定,更好地适应了防疫常态化节奏。
其次,河北分化明显,离京越“近”红利越多。
由于GDP全国百强城市中,河北省城市入围较少,课题组主要以石家庄、廊坊、唐山、邯郸四个代表城市为主体,观察分析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下居民的消费表现。
2021 年,这四个城市的消费健康度呈现出较大差异。
一是总指数上,廊坊、唐山在各个季度的表现均超越石家庄和邯郸,且优势明显。
二是当期消费上,廊坊和唐山仍保持领先地位,但优势不明显。并且,四个城市的当期消费健康度排名均不靠前。
三是跨期消费和消费扩容上,廊坊和唐山的领先地位明显,甚至曾在个别季度进阶至全国前三甲。
四是极端消费健康度上,唐山和邯郸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邯郸表现得更为稳定。
课题组分析,首先,离京越“近”红利越多:四个城市中廊坊、唐山与北京的地理距离、产业联动更紧密,居民消费习惯也与北京更为接近,消费健康度更高。
其次,邯郸这类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更高:四个城市中邯郸距离北京的地理距离和“政策距离”都相对较远,因此在其他几个细分维度上表现弱于廊坊与唐山,但在极端消费上却表现非常稳定,表明邯郸居民对于超大额、大额消费(如奢侈品)的追求并不旺盛。
再者,河北省对于政策红利的综合承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省会城市,在各项指标上始终处于落后位置,这也代表了众多河北省其他城市的现状。因此,大力提升河北省对于京津冀政策红利的综合承载力,带动更多城市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更高效、更健康地发展,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新空间的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