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维导语:文化和旅游部为推动旅游度假区的高质量发展,近几年逐步规范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认定和管理。截止到2024年6月,原国家旅游局、文化和旅游部先后组织评定了7次,现共有85家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级名单。绿维文旅整理了85家的基本特点,并通过新增22家的分析,梳理了度假区的发展趋势!
自2010年原国家旅游局颁布《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国家标准(GB/T26358-2010)、2015年出台《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细则》和《旅游度假区等级管理办法》以来,我国旅游度假区进入了“先建后评”的管理模式。其中国标《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在2022年调整为GB/T26358-2022、《旅游度假区等级评价细则》在2023年新一批申报时也进行了调整。
截止到2024年6月,原国家旅游局、文化和旅游部先后组织评定了7次,现共有85家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级名单,这些旅游度假区对于带动旅游产业多元化转型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初步形成了资源产品丰富多样、空间布局覆盖渐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逐步凸显的新局面。
2015年10月,原国家旅游局组织评定了首批17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017年,原国家旅游局组织评定了第二批9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019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4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1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023年01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1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023年05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3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024年06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2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Part1
8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概述
(1)从依托资源类型来看,湖泊山地为主
涵盖山地山林、河湖湿地、滨海岛屿、沙漠草原、特色文化、主题乐园、冰雪、温泉、乡村、庄园等众多类型。通过资源类型统计,发现湖泊山地为主,相关的有55家(湖泊型有20家、山地型有15家,另外海滨型还有12家、山林型8家),其次是温泉型7家、主题乐园型5家,剩余18家涉及沙漠、草原、湿地、特色文化、冰雪、乡村、小镇、庄园等多元类型。
(2)从行政区分布角度看,已覆盖29个省级行政区
85家旅游度假区已覆盖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较2023年相比,6个省填补了空白,分别是北京、山西、辽宁、甘肃、内蒙古和宁夏自治区。
(3)从地域上看,依然集中于华东、西南、华南
拥有市场优势的华东地区、拥有资源优势的西南地区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两大集聚区。
(4)从收入占比来看,“住”依然是主力板块
我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旅游收入中,住宿约占1/4,餐饮约占1/5,观光、交通、娱乐、购物等均在1/10左右,在拉动消费上呈现了综合性、融合性的特点。在综合经济效益中,住宿业已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收入的主力板块。据相关调查显示,2023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过夜游客占总游客量的比例创新高,达到1/3,过夜游客平均停留天数超过疫情前的2019年,显示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的酒店发展态势明显优于其他酒店。
Part2
从今年新增的22家看发展趋势!
(1)西部地区的度假区发展加快
新一批旅游度假区中有7家属于西部地区,是历年公布批次中,西部地区旅游度假区数量最多的一次。这些西部地区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必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为西部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及旅游经济发展助力。
(2)文化正在成为度假区差异化发展的突破口
文旅融合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新版标准和细则引导度假区找准文化主题,深挖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底蕴,将文化生动融入餐饮住宿、公共服务、氛围营造等全要素全环节,提倡文旅融合的高度、深度、广度。而新一批旅游度假区中,一半以上具有明确的文化主题,包括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太行文化、徽州文化、彩陶文化、民俗文化、时尚娱乐文化等。其中,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有三家:
甘肃临夏永靖刘家峡旅游度假区挖掘黄河上游特点,打造了探索“黄河如何由蓝变黄”的黄河地理研学产品;
宁夏中卫大漠黄河(沙坡头)旅游度假区依托“黄河+沙漠”“黄河+绿洲”的环境特色,打造了黄河宿集、黄河小院等主题住宿产品;
德州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旅游度假区位于黄河下游,围绕黄河安澜文化,打造黄河安澜实景探索产品。为度假区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的内核支撑。
(3)住宿的高质量推进,形成度假区发展共识
新国标持续推动“住”在度假中的核心地位,一直将高质量度假住宿设施和过夜游客规模作为门槛性条件。新版标准和细则也着力引导从传统印象中的“五星级酒店”,向高质量、多样化、精品化、度假化转变,要求打造文化氛围和度假氛围、配备度假型客房、配套度假活动与度假服务,丰富了度假住宿设施的内涵,兼容了旅游民宿、高品质营地、主题精品酒店等新兴住宿设施类型。而桂林雁山旅游度假区的地中海俱乐部、南昌梅岭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岭溪谷民宿等,都显现出新导向下住宿设施的高质量发展。
(4)充分发挥非传统山水类度假环境的转化
新版国标和细则高度重视旅游度假区的生态效益,除了总体规划经过环境影响评价、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环境质量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等底线性要求外,还提出了全面减碳降碳控碳、交通工具使用清洁能源、住宿设施绿色低碳、减少一次性用品等新要求。不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起到了创新性、示范性的作用,新一批最典型的就是中卫大漠黄河(沙坡头)旅游度假区。
中卫大漠黄河(沙坡头)旅游度假区严格对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标准,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环境赋能、创新引领、永续发展”理念,持续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化治理,不断为度假区厚植生态底色。累计投入15亿元,先后实施了沙漠大道、时空之门等7个基础配套项目,打造了黄河宿集、金沙海火车酒店等14个精品酒店,建成客房1384间、床位2876张。2023年接待游客规模达160.9万人、旅游总收入4.8亿元。度假区还积极培育了星空、康养、运动休闲等八大业态,匠心打造了演艺、研学、夜游等六大产品,通过多种途径持续不断创造文旅融合发展和沙漠旅游品牌新标杆(来自宁夏文化和旅游厅资料)。
(5)“村”字号旅游度假区陆续出圈
我国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乡村广泛分布在祖国大地上,在现有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虽然有近五成明显包含乡村,但还是基于湖泊山地等资源优势,而新一批22家度假区中,我们首次看到了“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黄山黟县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成为全国首个“村”字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近些年,我国一直在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的建设。而安徽的黟县乡村旅游度假区,以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为载体,从画里乡村,到国际乡村,再到和美乡村;从全域旅游,再到现在的全域乡村运营实践,几十年来,在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形成全县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国际活动屡见不鲜,民宿、研学等年轻业态百花齐放,游人络绎不绝,由“默默无闻”的山区农村向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华丽蜕变。
我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目前虽然依然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但推进模式、资源转化、产品开发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多创新,尤其是滑雪、温泉、主题等特色型发展加快,夜经济、节庆活动的特色出圈更是成为运营亮点,随着时代特征、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相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作为国内度假旅游的核心载体,在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上依然发挥重要引擎!
绿维文旅深耕文旅行业20年,多年来致力于度假产业的研究和度假区的申报和创建工作,已创建多个国家级省级度假区,曾服务于日照山海天度假区、大连金石滩度假区、长白山度假区、海南蜈支洲岛、北海银滩度假区、蓬莱度假区、仙女山度假区、黄水度假区、长岛度假区、嵊泗列岛度假区、太湖湾度假区、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等数十个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