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新闻网首页 MSN手机网 MSN客户端

MSN导航
MSN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独真眼>正文

市集摊位年轻面孔越来越多,为展示爱好也为拼搏未来

时间:2023年05月08日 14:25:11    来源:中国江苏网    浏览次数:5    评论() 字号:TT

  眼下,不少城市对“路边摊”进行适度“松绑”。在大街小巷,作为一种消费新场景,代表着“烟火气”的市集摊点逐渐回归人们视野。社交平台上,“摆摊攻略”点击量暴增,说明摆摊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新风潮。摊主与顾客的面孔愈发年轻,让路边摊不再是“脏乱差”代名词,而摆摊可以既潮又酷,充满精致文艺范。记者走近那些不经意间遇到的小摊点,见证一种别样的青春奋斗。

  选择“用爱发电”,

  把爱好变成事业

  今年春天,南京玄武湖公园迎来“2023还有生活节”。读研三的娜娜在南京大学附近的咖啡店兼职咖啡师,她约上三五好友来赶集。“咖啡是有历史和文化的,爱咖啡的人可以形成一个群。”她说。

  “还有生活节”项目负责人巩晓旭介绍,他们在两周内共召集170多个商户摊位,摊主们整体呈现年轻化,不少插画师和家居好物设计师都是“毕业即创业”。“他们都很有才华,愿意和更多人交流互动,和他们打交道很有趣。”巩晓旭说。

  4月初,在南京莫愁湖公园附近“野一下市集”上,娜娜第一次摆出自己的咖啡摊,没想到大受欢迎,两天收入近千元。抱着满满期待,这个“五一”假期她在原址又摆了摊,本以为生意会更火爆,谁料这一次相当惨淡,亏损近千元。娜娜把两次摆摊经历剪成短视频分享在社交平台上,获得不少评论互动。她表示,无论盈亏,摆摊带来的快乐都延续了很久。“展示是把热爱的东西分享出去,交易又能让热爱变得可持续。”娜娜仍然期待着下一次出摊,因为她想开一家自己的咖啡店,“不过摆摊的经验告诉我,选址和时机都得好好琢磨。”

  4月7日晚,在河海大学读研二的林依欣拖着行李箱来到南京景枫中心的行李箱市集。她在台阶上打开箱子,里面是毛线编织的帽子和围巾。这个行李箱陪着林依欣从福建老家去湖南读完大学,再到江苏读研,现在又满载她天马行空的创意。林依欣运营了一个小红书账号,在网上把编织作品卖给天南海北的顾客,每个月有两三千元收入。3月末,她在国创园“东也复古市集”摆了个摊,3天收入5000元,这让她惊喜不已。

  “家人希望我毕业后回厦门找个稳定工作,但我不适合也不喜欢。”林依欣的寝室里堆满毛线,虽然织帽子一织就是四五个小时,但她不觉得累,“反而很安静、很舒服”。林依欣想留在南京开一家针织手作店,可店租、住房、生活开支都是摆在眼前的问题。“每卖出一件手作,就朝理想中的生活更近一步。”林依欣说。

  有红火有冷清,

  炼就一份平常心

  在集装箱里喝啤酒,在街边插花、看画展,定期举办学生社团活动……南京市鼓楼区金银街总长不过200米,如今却成为面向国际青年的文化艺术街区。

  辞去月入一万五千元的健身教练工作,在金银街摆摊卖汉堡,这并非是梁成的一时兴起,而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从选品到选址,梁成做足功课。为了弄清金银街的人流量和客户群体,他提前蹲点观察。第一天摆摊,他带了20多份材料,没想到一售而空。第二天,他在一小时内就卖出30份汉堡,收入600多元。

  摆摊20天来,街区管理员每天来检查食品卫生,见梁成生意红火,还把他的摊位调到靠前位置。“如果生意一直红火,月收入不会比做健身教练低,但赚的都是辛苦钱。”梁成说。

  每天下午,梁成骑电瓶车从江北来到金银街,晚上10点再返回,单程要40分钟。一路上迎风前进,心里的顾虑却很多:梅雨季连绵的降雨、夏天汉堡肉馅容易变质、路途中的交通安全……他会因为“小顾客”送的一块糖而“成就感爆棚”,也会因下雨无法出摊而感到着急。“去放手一搏,不要为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担忧。”梁成说,或许日后他会选择其他创业项目,但这场低成本尝试绝对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位于南艺后街的水木秦淮街区曾是古玩一条街,现在成了南京艺术学院学生和附近上班族最常聚集的休闲基地。自助售卖的盆景、创意涂鸦的服装、手工制作的发饰等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相比之下,童嫿的蓝晒小摊显得格外素净清雅。

  蓝晒是一种光影艺术,通过日晒成像的工艺,利用紫外线将天然的植物在纸张上暴晒显图。童嫿去紫金山上采树叶制作蓝晒,一张作品卖30元,备受附近学生的喜爱,碰上艺术专业的学生,大家还能聊上几句,碰撞出新灵感。

  童嫿曾是个少儿艺术培训老师,现在全职制作售卖蓝晒,“纯粹因为热爱,暂时没有别的想法”。在艺术街区摆摊没有想象中那么自由,不论严寒酷暑,童嫿都要寸步不离地守着摊子。减去一个月600元的摊位费,收入虽能覆盖基本生活开支,却十分不稳定——有时生意突然爆火,“五一”假期学生离校,摊子反而无人问津。

  “我喜欢大自然的美,做与美相关的工作让我很满足。”她说。放弃原本收入不菲的工作去全职摆摊,把赖以谋生的事业寄托在一张方桌上,这不仅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一份得失自然的平常心。

  摆摊的当下,

  思考着未来

  每个周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大三学生石玫方都会乘地铁来到南京熙南里街区的“六潮雅集”,出摊叫卖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文创产品。“这个小熊猫抱枕可以拆成毯子,在办公室很实用”“这个包包小一点,适合出去玩的时候背”……石玫方不停地向每位过路游客介绍,性格开朗的她还常常和喜爱动物的顾客热聊一番。她读的是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将来想从事对口工作,但是辅导课、面试培训等给她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想摆摊尽量多赚点钱”。

  假日夜晚来到南京可一书店·仙林艺术中心附近,铁板上的烤鱿鱼散发出阵阵香气,包装精美的花束、驻唱轻声的吟唱……丝毫不显“脏乱差”的路边摊,将大学城的青春活力融入日常烟火气。

  一连多日,朱禧妍每天乘车近一小时、跨越半个南京城来到“仙有好市”的摊位上,售卖自己制作的寿司、钵仔糕,很多市民游客被这种精致小点心吸引,停下脚步购买品尝。

  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朱禧妍,现在还在找工作。“做点心时,心能静下来,暂时不那么焦虑,但摆摊远比想象中辛苦。”她说,每天购买食材、批量制作点心要耗费大量时间,出摊时得站着吆喝,一忙就是四五个小时,风吹日晒、蚊虫叮咬更是家常便饭。坚持近一个月后,朱禧妍总算是“回了本”。摆摊之余,她也慢慢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生意好的话,或许我会选个门面,开一家点心店。”她笑着说。

  这个春天,越来越多的市集让人气汇聚,那些站在摊位后的年轻人,不论是为了生计,还是为了理想,都在自己的时区里摸索前行,努力尝试更多的可能。

  (文中部分人物采用化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