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策划丨“十种鲜明导向”解读②:好作风,要让人民群众“有感”
这是铭刻在14亿人民记忆里的经典瞬间——
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宣誓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揭示了我们党长期执政兴国的核心密码。
近日召开的全省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工作会议强调,省委大力倡导和树立“十种鲜明导向”,其中第二个鲜明导向就是“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
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语含深情。这份文件中,“人民”一词出现了177次。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102年来,我们党始终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永远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
半条被子的故事历久弥新。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路过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徐解秀。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5个多月后,在云南禄劝县皎平渡,红军在当地30多位汉、彝、傣等各族船工的帮助下,以7条小木船9天9夜奋力渡江,甩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跳出了包围圈。这份鱼水深情,帮助中国革命走上了新生之路。
走的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更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二
千条万条,让群众受益是第一条。
近段时间,各地各部门开展主题教育时,都把浙江实施“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的案例作为重要学习研讨材料。这两者都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开创的为群众办实事的典型案例,其中蕴含了很多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比如,“千万工程”实施之初,习近平同志对地方能不能办现场会提了三条标准,其中一条是“看老百姓口碑,考验’千万工程’是否真正让农民受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千万工程”之所以受到欢迎,就在于真正让群众受益,从而赢得了群众实实在在的口碑。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各族人民感受最深的发展变化,莫过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场伟大战役中,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许多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许多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全心全意办好群众需要的、想要的实事,我们的事业才能有“源头活水”、生生不息。
三
为民造福,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必须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在内蒙古考察时,总书记再次强调,人民群众看主题教育是否有成效,最直观的感受是看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是否有明显进步。
对云南党员干部来说,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能否取得实效的一个评判标准,就是群众是否“有感”。一要看干部是不是实干担当促发展,通过做大“蛋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二要看干部是不是紧扣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同时,也要看干部的政绩观是否正确,要知道,那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半拉子工程”最伤民心。
说到底,就是要把财力、物力、人力真正用到发展和民生急需领域,把民生项目一件一件抓出成效来,让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