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述
临夏八坊十三巷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和老城区,规划面积约 0.41 平方公里,包括八座清真寺周边形成的八坊回民生活结构以及十三条街巷,它融合了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集民族特色、休闲旅游、绿色生态、人文科教为一体,呈现出穆斯林的生活画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民族建筑艺术“大观园”。但在改造前,居住状况复杂,低保户占比达 47%。
2012 年,临夏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委托绿维文旅开展一系列规划设计工作,旨在处理好民居保护与综合开发的关系,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推动当地发展。绿维文旅承担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沙盘制作、市政工程设计、文化专项策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多项工作,全面参与项目的规划设计过程。项目成果显著,于 2018 年获国务院表扬,如今已成为国家 4A 级景区。
二、绿维核心思路
(一)深入调研,尊重民意与文化
在项目前期,绿维文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八坊街道办事处区域内 4 个社区回收 1020 份问卷,深入了解居民对项目开发的态度和意愿,为科学规划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对八坊的文化进行梳理与研究,横向分析历史文化演变,纵向挖掘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形成十条文化脉络,明确其独特的文化地位,为后续开发提供文化支撑。
(二)多维度规划,打造特色文化休闲聚集区
从地块整理、风貌控制到业态丰富、文化挖掘,绿维文旅提出了全面的解决方案。以历史街区原始风貌与民居保护为前提进行风貌整治,深入挖掘街区历史文化价值,构建特色吸引力,形成穆斯林原生文化体验式休闲方式。打造特色文化休闲聚集区,兼顾多种游憩功能,将旅游开发与就地城镇化相结合,紧密联系街区业态设计与富民工程,满足居民生活和旅游市场的双重需求。最终将项目定位为打造 “穆斯林生活画卷”,塑造国内独有的伊斯兰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休闲型经济。
三、创意创新思维
(一)文化融合创新
融合回族、汉族、藏族等多民族文化元素,将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融入建筑和景观设计中,展现多元文化共生的魅力。在各功能区和观光节点的打造上,巧妙结合当地的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商贸文化等,形成独特的文化体验。如在八坊十二寺砖雕长廊,用砖雕艺术展现清真寺的发展历程,让游客深入感受当地文化底蕴。
(二)业态创新升级
突破传统街区业态模式,打造多样化特色业态。除了传统的餐饮、购物业态,还创新推出茶马余韵、八坊茶话等文化体验业态,以及百巧工坊等手工艺传承展示业态。鼓励居民参与旅游经营,发展主题客栈群落,既增加居民收入,又丰富旅游接待形式,提升游客的住宿体验。
(三)文化展示创新
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八坊文化,在八坊古今区域,利用公房资源打造博物馆观光群落,以历史变迁为线索,串联观光线路,展示八坊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各观光节点,如小西关索玛故居,通过生活化场景营造和故事传说挖掘,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文化氛围,增强文化展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四、落地运营理念
(一)保护与开发并重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将历史街区原始风貌与民居保护放在首位,对有价值的建筑和文化遗迹进行修复和保护。同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通过改造提升,挖掘文化价值,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让古老的八坊十三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以文化为核心驱动
以文化为引领,无论是景区的规划结构、功能分区,还是产品设计,都围绕八坊的伊斯兰文化和穆斯林生活风情展开。通过文化体验项目、文化展示空间的打造,吸引游客前来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文化驱动经济增长。
(三)关注居民利益,促进社区发展
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鼓励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提高家庭收入水平。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注重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旅游开发,带动当地就业,促进社区发展,实现居民与景区的共同繁荣。
五、项目成果
(一)荣誉与影响力提升
获得国务院表扬,成为国家 4A 级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成为临夏市的文旅新地标,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旅游竞争力。
(二)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居民通过参与旅游经营增加了收入,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改善了区域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促进了就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
(三)景观与产品落地呈现
八坊十三巷清真食街、河州水街、八坊古今、百巧工坊、影壁墙等景观和产品均成功落地,且保持了较高的还原度,为游客呈现出规划中的特色街区场景。
清真食街效果图(左)与实景图(右)
河州水街实景图
八方民俗馆实景图
(四)项目发展情况
项目发展态势良好,实现了从老旧街区到文旅新地标的转变。八坊十三巷已成为集民族、休闲旅游、生态、人文为一体的国家 4A 级景区,呈现出当地回族人民的生活画卷,未来将继续发挥文旅优势,带动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