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国俊
暑期叠加夏季高温,网约车使用频率增加。有些消费者注意到,不少网约车软件上预估价要比实际支付的价格低。记者采访发现,网约车App上提供的预估价“虚低”是经常性现象,有些价格偏离甚至相当大。专业人士介绍,实际收费如果严重偏离预估价,应该及时保留证据,积极与平台沟通解决。
下次再打网约车要当心了,不要被“虚低”的预估价“忽悠了”。
“不到40元的预估价实际支付了59元”
8月5日下午,市民王先生一家三口从王府大街前往江宁绿都大道旁的兰沁路,从网约车App上看到达目的地的预估价不到40元。上车后,司机说这个点堵车,建议可以从凤台南路走,他觉得没有问题,就顺着司机的建议走。最后到目的地后,实际支付价格为59元,当时因为急于办事付了钱就下车了。这几天他想想不对,为何实际费用和App上给出的预估价相差那么大?他联系客服人员才发现“司机未按导航行驶绕路了”,客服人员还询问王先生是否给司机指路了,王先生这才恍然大悟为何当时司机给他行车建议。他同时也觉得,既然预估价和实际支付价格差了这么多,平台都没有预警和纠错机制,那预估价的作用在哪里?
实际上,预估价低于实际支付价的现象在网约车消费中时有发生。郑州李先生在网约车平台打了一辆车,预估价24.5元,但到达目的地后发现,实际支付车费为34.5元,比估价多出40%。随着网约车出行变得越来越普遍,有关预估价的投诉数量也多起来。在某在线投诉平台上,搜索“预估价”出现的相关投诉及问题描述有3734条,有网友在线反映“平台打车前显示预估价是8.44元,但是打完车后却显示需要付38元,严重超过了预估价。”还有消费者认为“预估价7.68元,实际价12.22元,相差太大。”
有媒体通过实地验证发现,选取的三家打车平台在不同时段、不同路线的情况下,都出现了车费比预估价高的情况。
网约车预估价为何总是“虚低”
为了验证网约车预估价和实际车费之间的差别,记者登录一网约车平台,找出记者此前打车的三份订单,三份订单的实际收费为23.87元、17.64元、14.63元,然后按照当时的起点终点进行重新设置,发现App上显示相同的三个行程预估价分别为23.28元、16.34元、9.89元,分别相差为0.59元、1.3元、4.74元。尽管只是简单的数据验证,但也能看出,三个订单实际收费都要高于预估价,有的差价小一些,有的差价相当明显。
此前,曾有专业机构对此进行过专业调查,通过对软件的预估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发现,以上海为例,三家打车软件的实付价格与预估价格的差值分别为18.5%、9.7%、7.6%。
不过预估价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据专业人士介绍,预估价是系统根据当时的路况、里程、行驶时间进行预判的,仅供参考。即使同样的线路,预估价也可能不同。路线相同时,预估价在不同时间段、不同路况下(如早晚高峰、交通拥堵等),都会影响系统价格的判断,存在一定差异属于正常情况。
昨天记者采访了一家网约车平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网约车的实际车费由起步价、里程费、时长费构成,在里程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路况、时段、天气等因素导致实际行程超出预估时长,实际车费就会有所增加。
如何避免
被虚低的预估价“忽悠”
据介绍,预估价之所以比实际价低,除了前面所说的诸如路况、时段、天气等客观因素外,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原因,“比如不按导航走司机绕路会让预估价低于实际收费。”另外,一些计费规则和一些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收割”也会让实际收费高于预估价,调查中发现,一些平台只要到了1秒就会计算为1分钟,这样偏差就高达59秒,对消费者不利。另外一些算法具有明显优势的头部平台,发生超出标准允许的误差,正偏差概率非常高却又大部分全部落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正常情况下发生正偏差和负偏差可能性是一样的,如果出现了明显正偏差多的情况,和企业使用的算法和收费方式脱不了关系。
那么,预估价还值得信任吗,又该如何应对这种状况呢?对此专业人士建议,首先是不要开通网约车软件的免密支付,免得支付了也没在意;其次是打车时记得截图预估价,行程结束如果实际收费太离谱先不支付;最后是及时联系平台客服,上传预估价截图和实际需要支付金额的截图,说明费用严重超预估价。
专业人士表示,遇到司机恶意绕路或故意慢速行驶,造成实际付费严重高于预估价的,可以直接联系客服或在App上进行投诉。即使是已经支付的订单也不要放弃,说明问题合理维权,正常情况下平台会进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