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6日讯(记者 李方)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过去1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达到了全世界制造业规模的30%,部分行业竞争力已在全球实现领先,涌现一批龙头企业和标志性产品。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多变,如何应对风险挑战,如何重构战略机遇?11月16日,由工信智库联盟指导、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的“百万庄论坛:机工智库发布会(2023)”在京举行,与会人士深入交流,探寻我国制造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破局之路。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工信智库联盟秘书处辛勇飞指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处于正面挑战发达工业国优势产业的深度追赶历史阶段,也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深水区、攻坚期。
“从根本上看,抓新工业革命机遇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国的战略选择,也是必由之路。”辛勇飞认为,一方面,要在数字化和绿色化两个最大技术变量的全球竞争中实现领先。另一方面,要在自主创新这个根本动力上取得突破。
机工智库研究员赵秋艳认为,当前,中国制造业处于国际秩序重构期、大国博弈关口期、经济风险积聚期和科技创新突破期等四期叠加的世界动荡变革期。全球制造业正从过去的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伴随着全球规则重塑、供应链重构、新兴技术重新界定,中国制造在贸易与技术层面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持续加大。
中国制造业贸易和技术领域的风险亟待政府、产业和研究机构合力探讨应变之策。赵秋艳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国情界定基础技术和新兴技术范围,夯实基础技术,布局新兴技术,加强部门和政策的联动性;产业界加强技术创新,客观、理性看待产业梯度转移中的外溢,针对可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共赢。
我国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最佳试验场,中小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贡献了75%的技术创新。机工智库基于300家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调查研究显示,中小企业重视创新,但创新能力大约在60分的水平,总体偏弱。
机工智库研究员黄伟东认为,解决中小企业创新难点需要“三力协同”,即政府方面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资源共享,促进多主体合作,增强外部环境支撑力。企业方面要加强创新能力诊断和对标,完善研发组织建设,加强开放合作等,提升创新内生力。服务机构方面要重点提升资源、要素、知识的连接力,帮助中小企业提升整合资源、成果转化和价值输出能力。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连续五届的切削刀具调查数据反映出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转型呈现高端化趋势。机工智库研究员韩景春表示,通过十几年切削刀具行业整体消费数据与进出口数据的对比、进出口价差的缩小等,反映出我国切削刀具产业技术进步、高端化发展。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组成,但产业链地位有待提高。”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先进制造发展研究所所长陈琛表示,数字化力量在驱动价值链的加速解构和重构,在不断构成新的价值创造体系,制造企业要重视知识,构建知识驱动型价值系统重构,要重视数字化转型,因地制宜规划数字化路径,不断融入向上的势能和新价值创造网络,在发现价值中创造价值,在网络连接中实现价值,持续创造并管理独特的“无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