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台灯,照亮一个孩子的书桌;一台微波炉,温暖环卫工的三餐;一台电风扇,清凉城市的建设者;一张游乐园门票,实现困难家庭孩子们心中的梦想……一个个“微心愿”的实现,为困难职工家庭点亮希望之光。
2020年起,上海工会启动助力职工困难“微心愿”实事项目,在常态化帮困送温暖的基础上,发挥第三次分配力量,进一步完善精准化梯度帮扶机制。四年来,该项目依托上海市职工帮困基金会平台不断走心、走细、走实——常态化推进线上征集、专项化推进主题活动、阵地化关注重点人群、联动化推进机制健全,实打实、心贴心地将温暖传递到困难职工手中。
点点星光,汇聚如炬。据统计,2020年至今,该项目累计点亮了上海市23781个“微心愿”,逐渐形成上海工会服务职工一项品牌项目。
职工领取“微心愿”物品。
线上线下联动
“微心愿”架起“连心桥”
每一个“微心愿”的背后,都连着职工家庭的冷暖和期盼。四年来,为实现供给资源与职工需求精准对接,“微心愿”项目从市总工会出发,推及各区产业局以及街镇工会,逐步编织起线上线下联动、各级工会互动的“心愿网”。
线上线下双平台让更多困难职工的“微心愿”被看见、能实现。线上,打开市总工会官方微信号“申工社”上的“微心愿”小程序,罗列着困难职工提交的一个个小心愿,心愿发布成功后,将由各级工会组织或社会爱心人士进行认领,未被认领的心愿将由市职工帮困基金会集中点亮。线下,各级工会结合传统的“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四季主题,重点聚焦困难职工、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积极吸纳社会爱心物资,开展各类专项活动。
各区总工会在探索实践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微心愿”品牌。如杨浦区总工会每年依托微信公众号杨浦职工之家积分商城开展千人集体微心愿,准备食品、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组合套餐,供困难职工及子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选择。徐汇区总工会则依托市总工会和市职工帮困基金会,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护士节、金秋助学季等,聚焦闪送人员、环卫职工等重点关爱人群,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项“微心愿”活动,拓展精准帮扶的内涵与外延。
户外职工现场许下“微心愿”。受访对象供图
整合阵地资源
精细化服务重点人群
“微心愿”承载的是“小幸福”,蕴含的却是“大能量”。近年来,“微心愿”项目不断丰富内涵、扩大圆梦群体,通过整合工会服务阵地资源,帮助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户外职工点亮困难“微心愿”。
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为户外劳动者打开了“微心愿”申请的绿色通道。2023年起,全市54家获评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的爱心接力站均开设了“微心愿”专区,助力快递员、送餐员、户外职工等群体点亮困难“微心愿”。如长宁区总工会通过“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联盟”,以全区一盘棋的运营方式在全区接力站点设立微心愿专区,同时牵头成立了“长宁区总工会爱心企业联盟”,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静安区总工会则创新形式、优化举措,为户外劳动者分类推出“微心愿”活动,如针对环卫行业推出“亲子微心愿”特色专项活动等,以家庭为单位,延展服务对象,为“城市美容师”们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据悉,自2023年5月启动以来,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微心愿”板块已获得了较好的反响,得到了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们的广泛好评。2023年,爱心接力站里的“心愿墙”点亮了235个心愿 。
当好桥梁纽带
为困难职工办实事解难事
职工事、无小事,征集与实现“微心愿”的过程,也是各级工会进一步紧密联系职工群众的过程。四年来,“微心愿”项目在市总工会的牵头下,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全市各级工会形成纵横联动、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为提升职工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发挥着积极作用。
“微心愿”项目实施四年,市总工会依托市职工帮困基金会平台,使工会传统的送温暖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积极探索和有效补充。在横向联动上,该项目由市总工会权益保障部、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和市职工帮困基金会携手推进,帮困基金会负责项目的资金筹集以及整合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在纵向联动上,各区局产业工会以及基层工会认真排摸困难职工群体,广泛动员和组织,在本系统、本区域、本单位开展困难职工“微心愿”的征集、认领。在内外联动上,各级工会的资金、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惠及各类职工群体,温暖更多困难群体。
小小“微心愿”,充满了温情,传递着感动。金山区总工会以“点亮微心愿”活动为载体,不断满足新业态就业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借助“鑫工助业”就业服务等项目为新业态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婚恋交友、法律援助、心理减压等服务。松江区总工会征集“微梦成真”心愿卡,对于符合条件的职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微梦成真”活动。此外,“微心愿”项目诞生四年来,“足迹”也从上海走向对口支援的云南全域、西藏日喀则、青海果洛和新疆喀什,上海各级工会将爱心传递,把一个个心愿变成现实。
工会助力职工圆梦“微心愿”,让职工收获满满的幸福感。一份份“小确幸”让更多的困难职工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与关爱。
(劳动报记者 李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