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探亲流、旅游流、商务流激增,港人“北上”的热度急升,一度超过了“南下”的内地旅客人数。
香港入境事务处统计数据显示,7月1日至8月29日,已有超过900万人次港人入境深圳,而香港总人口数为733.32万人。这意味着,今年暑假期间,平均每位香港人入境深圳1.2次。“南下”到港的内地旅客及其他旅客为533万人次。
从今年1月内地与香港恢复通关到“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内地游客蜂拥挤满“购物天堂”香港的同时,港人“北上”消费的热度也持续高涨。跨境流动呈现“双向奔赴”趋势。人流趋势的背后折射出粤港澳三地消费圈、生活圈、文化圈、商务圈深度融合再提速。
跨境人流车流激增
香港旅客成内地“新晋流量王”
“从金钟站坐地铁出发,1个小时就能到罗湖口岸。深圳地铁一号线直达东门老街。周五下班去深圳吃一顿烧烤,当晚回香港都来得及。”在香港上班的白领伍俊杰说。
今年暑假,香港旅客成为内地的“新晋流量王”,周末“说走就走”的“内地行”逐渐常态化。
据深圳皇岗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统计,7月1日至8月31日,经深圳皇岗、福田口岸和福田保税区一号通道出入境人员逾1088万人次,全站最高峰纪录在8月12日超25.7万人次,入境14.4万余人次。仅在8月,受益于通关快捷和交通便利,福田口岸连续3个周六屡屡刷新多项单日出入境客流量最高纪录。
而持续攀升的不只有通关人流量,还有通关车流量。“港车北上”实施两个月以来持续火爆。珠海边检总站港珠澳大桥边检站8月31日对外公布,7月1日至8月30日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旅客数量超过300万人次,出入境车辆数量达55万辆次,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47.8%和266%,均处于港珠澳大桥开通以来历史同期最高位。
生活半径扩大,时空距离缩短,开车“北上”逐渐成为港澳车主一种新的生活休闲方式。随之而来的就是“跨境消费”持续升温。
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消费复苏强劲。今年1—7月,深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0.66亿元,同比增长10.0%。这其中,少不了“北上”港人的消费助力。
香港入境处最新统计,仅今年7月就有超过468万人次香港居民北上,估算消费金额达到40亿港元。在香港旅客涌入内地消费的同时,内地旅客依旧是访港主力。8月11日,香港旅游发展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访港旅客约1650万人次,其中内地旅客约1308万人次。
跨境消费背后,有市场“无形的手”助力,更有政府多措并举推动。
今年3月,深圳落地数字人民币硬钱包自助发卡机,港人可使用“八达通”APP自助兑换粤港澳大湾区硬钱包卡充值,为短期过境港澳人士提供便捷高效的消费支付服务;今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季,29个展播综合体在广州海心沙直播,发放超10亿元消费红包;今年7月“港车北上”落地实施,惠及45万香港车主……今年以来,粤港澳三地积极联合各方推出系列举措,加速推动跨境支付更便捷、跨城交通更畅联、消费优惠更实在。
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深港公交地铁“扫码互通”、AlipayHK(又称“支付宝香港”)落地等各种软硬件的联通,内地与港澳居民交流走动愈加便利。在这场“双向奔赴”中,粤港澳三地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转变。
港客“过夜游”激增
“北上”消费呈现年轻化多元化
8月底,在深圳盐田,被称为“小港夜”的沙头角夜市“苏醒”了。粤语金曲伴奏下的人潮涌动,街角食肆灯火通明。这是一群香港“95后”创业青年经营的双创夜市街区,销售200多款特色美食、文创产品。
“今年7月以来,这里来了近40家港风商户,吸引了超15万人次前来消费,且消费群体多为香港人。”“小港夜”投资运营方总经理王妍说。
今年以来,利用沙头角与香港水陆相连的优势,深港两地共同打造了“小港夜”。这是一个消费新场景,更是香港青年创业孵化平台。
深圳“小港夜”可以看作是观察港人“北上”的一个小切口。以夜经济为消费载体,以香港青年为运营主体,体现了港人“北上”愈发年轻化的趋势。
作为一家深圳餐饮店的总厨,粤菜师傅郭元峰也深有体会:“粤港澳本是同源,饮食习惯很类似。最近发现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喜欢到内地品尝创意融合菜。”8月11日公布的《2023中国精致餐饮行业洞察·深港区域版》显示,今年上半年,线上浏览深圳黑珍珠餐厅的香港用户数同比激增636%。
除了餐饮消费,今年以来,港人“北上”消费更多向生活领域拓展,不仅消费品类更多样化,消费场景更多元化,消费者也更注重体验感。
今年8月,全球咨询顾问公司戴德梁行发布的《跨境消费复苏观察》报告指出,多元化的消费场景与体验成为港客跨境消费的重要动力。从山姆超市、盒马鲜生等新型零售业态到“鲍师傅”“阿嫲手作”等新中式糕点茶饮品牌,近几年内地的新商圈、新商业形态、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为热爱时尚、追逐潮流的港人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和体验,也带动了港客“过夜游”的激增。8月25日携程发布的《2023年暑期出游市场报告》显示,7月至8月,香港游客到深圳整体旅游预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257%,环比前两个月增长14%。其中,酒店订单同比去年增长301%,环比前两个月增长12%;门票订单同比去年增长447%,环比前两个月增长116%。
“软联通”加速推进
打造港深“1小时生活圈”
大湾区交通、物流网络的“硬联通”在提速,金融、标准、创新合作等规则机制的“软联通”也在加速推进。为了让港澳人士便利入境、放心消费、安心畅游甚至置业,多座大湾区城市争先“出招”。
针对越来越多自驾“北上”的港澳人士,内地城市破解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停车难”。由于香港、澳门小汽车牌照的编排规则、尺寸、样式等与内地车牌存在较大差异,港澳单牌车存在“停车难”。为此,深圳计划年底前完成超百家停车场的改造,实现港澳车牌识别升级;珠海则上线了全省首批“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无感支付停车场,实现“离场即走”的便利化停车体验。
当前,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是港车、澳车入出内地的唯一通道。作为港车、澳车进入内地的入口,珠海针对港澳和内地交通规则不一致的问题,完善了全市道路交通指引标志体系,引导港澳驾驶员在内地安全行驶,还开办机动车驾驶证等12项业务,实现港澳居民过关即可办理车驾管业务。
全面恢复通关以来,广深港高铁逐步有序恢复的同时,深港公路、城际地铁发挥了极大的作用。8月19日起,所有人出行搭地铁、轻铁或港铁巴士都能享受港铁半价优惠,来往罗湖和落马洲站的过境车段同样适用。深港两地旅客只要扫码就能乘车,费用直接按照实时汇率结算,让港深“1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
金融方面,面对港澳居民跨境支付不便的问题,深圳各区积极开展深港跨境信用改革。深圳市口岸还设立临时便民金融服务点,协助香港旅客掌握微信、支付宝、云闪付等扫码支付功能。
庞大的人流也带来了医疗健康方面的需求。在医疗领域,“港澳药械通”政策试点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扩展至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的医疗机构。以中山为例,从引进港药、港医再到港械,今年上半年,中山已成立了全省首家粤港共建中西医结合三甲医院,为港澳人群提供医疗支持。
“港车‘北上’,带来的不只有消费群体,还有就业、创业群体。其本质上是粤港澳三地探索不同管理体制、生活习惯、处事理念的加速融合,将加快各类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流通。”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表示。
从追求多元化的跨境消费体验,到在消费体验中衍生出的对文化、风俗、习惯的理解,港澳与大湾区内地城市间的跨境消费呈现“双向奔赴”的趋势,其意义不止于扩内需、促消费,还在于对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加速促进。港深“1小时生活圈”正在写入现实。
南方日报记者 曾艳春
统筹 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