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河南省淅川县,可谓大事喜事连连:淅川县县长王兴勇被邀走进《对话中原》栏目,纵论淅川县守护南水北调生态的“淅川经验”;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走进淅川,深入报道该县传播“两山论”理论、践行生态文明的“淅川实践”……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我们以创建‘五星’支部活动为载体,以‘林长制’工作机制为统揽,以绿色守护京津‘大水缸’为己任,牢固树立‘生态共同体’意识,不断践行‘两山论’,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全面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用‘淅川实践’铸起绿色发展的巍巍丰碑。”南阳市委常委、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对丹江口库区生态发出如此感慨。
绿色做底色:库区生态屏障横空出世
8月15日,虽然立秋已过,天气依然炎热。站在丹江口水库东岸的淅川县马蹬镇葛家沟村后山上,前几年栽满的五角枫、侧柏、火炬松等苗木郁郁葱葱,造林队长李国峰组织20多名护林队员正在浇水除草。
该区域原本是光秃秃的石头山。2019年,淅川县投资近1亿元,采取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开花与彩叶相结合,在这里栽植山桃、樱花、海棠、五桷枫等苗木1.1万亩,建成环库生态经济景观带。如今,石头山全部变绿了,葛家沟已成为库区石漠化荒山治理的典范、淅川生态旅游的新名片。
近年来,淅川县紧紧围绕“打造南水北调水源区石漠化治理典范”目标,加大上跑力度,先后争取国家储备林、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项目12个,投入资金18亿元,绿化库周14.3万亩石漠化荒山,减少对库区水质的影响。
该县聘请了国家林草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专家,负责项目作业设计,在环库石漠化荒山上栽植火炬松等耐瘠薄生态树种,打造环丹江口水库库周生态隔离带,确保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实现石漠化治理与水质保护相融合。
在立地条件较好地块,加大山桃等经济林种植比重,林下套种连翘等药材,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石漠化治理与乡村振兴双赢。在交通不便的库区周围采取飞播方式,选择刺槐、臭椿等树种。“十三五”以来,全县完成人工造林60多万亩、飞播造林20多万亩,在沿丹江口库区荒山先后打造了马蹬白渡、葛家沟、大石桥西岭等12个困难地造林示范工程,南水北调渠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调水区,生态建设是政治任务。曾几何时,淅川县的造林绿化一直处于‘当年绿油油,第二年光秃秃’的尴尬局面。调水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倾全县之力,大力绿化荒山,强化造林管护,涵养水源,每年以10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由调水前的39.3%提高到现在的49.7%,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率达95.8%。”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梁虎兵介绍。
“四长”护绿色:治林防护天网固若金汤
到林地里转一转,看看树木长势,防范盗伐林木,查看是否有病虫害……这是淅川县太子山林场护林员刘天浩的日常工作。刘天浩是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第二代护林员的。在该林场护林团队接续努力下,林场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到92%,活立木蓄积量从2.5万立方米增长到10万立方米以上。太子山林场护林队也因为工作突出,荣获“出彩河南人”2022感动中原年度集体称号。
绿色要持续发展,贵在防范火灾隐患,贵在打击违法犯罪。该县持续在“林”字上精准发力、在“长”字上履职尽责、在“制”字上探索创新,确保渠首林业生态安全。
该县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第一总林长、县长任总林长的林长制工作领导机构,下设县林长办公室,抽调专人、固定场所、集中办公,具体负责制度制定、日常考核、工作调度等工作,推动林长制工作落地生效。
“在淅川县,守护绿色发展‘四长’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淅川县林业局副局长杨玉红介绍。该县探索的“林长+公安局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治林新模式,构建了行政执法、刑事执法与检察监督顺畅衔接、高效发力的制度体系,实现涉林违法案件快侦、快诉、快审、快判,形成打击震慑。
2023年5月,接群众举报:寺湾镇李某擅自建蓄水池,致使部分林地遭到破坏。接到举报后,“四长”联合出动,对该行为进行调查。经查明,李某在没有办理林地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将3000余平方米林地毁掉建设蓄水池,其行为已经涉嫌违法。鉴于李某认罪态度好,愿意恢复林地,经“四长”商定,对其进行行政处罚2.1万元,并限期进行生态修复。目前,该林地全部进行了修复。
依托“四长”“四员”(护林员、技术员、警员、监督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护网,一体推进森林资源保护。2022年,共设立林长公示牌318个,构建“一长四员”基层网格366个,办理林业行政、刑事案件25起。
细化了县、乡、村三级林长防火责任到山头地块,组建97支护林专业队,加强值班值守,县域内连续40年无较大森林火灾发生。紧盯古树名木等重点林业资源,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杨树食叶害虫、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监测普查,开展“护松2023”专项行动,持续巩固造林成果。
制定县、乡、村三级林长督查考核等相关制度,将督导督查贯穿林长制实施全过程,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重要依据,确保林长制全面见效。2022年,县、乡、村三级林长1480人累计巡林7000余人次,巡林率达83%以上。
荒山变金山:富民生态经济蓄势待发
淅川县荆紫关镇穆营村曾是有名的“鸡鸣三省”养殖村,但由于紧邻丹江河道,南水北调水质保护的政治责任要求他们必须放弃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淅川县积极引导村民顺利实现“禽”改“林”,大力发展瓜蒌、丹参、茯苓等生态致富项目。在淅川县检察院帮扶下,荆紫关镇多个村选择了林果业,帮扶村里成立了中药材合作社,吸引困难群众和养殖户通过务工、土地、资金入股参与其中。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带动辖区10余万名群众增收致富。这是淅川县以林长制引领,变“青山”为“金山”的一步妙棋。
淅川县采取林果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引导农户大力发展软籽石榴、核桃、大樱桃等林果业。
为激发农户发展林农经济积极性,该县树立服务意识,做林果经济的“金牌店小二”,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土地和荒山流转、发展林特果品的优惠政策。利用到户增收项目,每亩给予600-1000元的补贴,并整合涉农项目重点支持林业产业发展,做到基地建在哪里、项目就跟进到哪里。县财政每年投入林果补贴资金2000多万元,从果园排控水、灌溉、生物物理防治、铺设防草布,到数字监控、围网等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为县域林果业增产增效夯实基础。截至目前,共打造精品化示范园14个,建设标准化果园8万亩以上,全县林果业产值达6亿元,涌现亿元以上乡镇2个、千万元以上村庄8个。
整合使用“淅有山川”品牌,构建县、乡、村三级销售服务体系,线上线下与各地客商对接。先后与北京新发地、湖南长沙等水果批发市场和大型商超签订销售协议,拓宽增收渠道,提升产地品牌价值。金河镇牛奶富硒黄金梨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唯一一家在CCTV推广农产品。
目前,淅川县已发展软籽石榴、杏李、核桃等林果23万亩,初步形成了盛湾镇、九重镇的软籽石榴产业,毛堂乡的茶叶和黄金梨产业,老城镇和滔河乡的杏李产业,大石桥乡的大樱桃产业,仓房镇的柑橘产业,山区人均林果收入1800元以上。
生态游是“朝阳产业”。淅川县不忘写好做实“绿色”文章,助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先后投入资金2.8亿元,采取专业队合同造林模式,统筹林业、扶贫、财政、社会等资金,对香严寺、渠首、丹江大观苑等县内主要景区周围的荒山荒坡实施全域造林,进行组团式、立体式绿化美化,植绿造景育花。种植海棠、樱花、桂花等风景树21万株,栽植软籽石榴、核桃、柑橘等优质经济林木90多万株,初步实现景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已成功打造马蹬白渡、老城武贾洲等环库环城林业旅游点13个,建成环库公路、西十高速连接线等月季景观大道10条。
以建设森林小镇、森林乡村、森林人家为载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森林旅游休闲养生业,带动困难群众增收致富。共培育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2个,建成林旅融合示范园40个,带动周边16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丹江逐浪鹤鸣雁舞,伏牛山下草木葱茏。如今行走在丹淅大地,天蓝水碧,绿意盎然,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入眼而来。这一抹动人的“淅川绿”,是美丽中国的生动样本,更是淅川林业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这一“国字号”荣誉花环,必将推动淅川生态文明建设“新蓝图”更加绚丽。(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