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座以探索苍穹为使命的国际航天城正拔地而起;在海南陵水海南海底数据中心项目,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核心装备“海底数据舱”正进行着数据处理交换;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这里“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可抵达10909米下的深海世界……
当前,正值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入“全岛封关”的关键时期,海南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区位地理优势,发挥温度、深度、纬度优势,聚力推进南繁、深海、航天等“陆海空”三大领域科技创新新高地建设,积极培育三大未来产业,以高质量发展书写时代发展答卷。
三区联动 产业同构
站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文昌国际航天城起步区的航天城产业服务中心楼顶,卫星总装测试厂房、遥感卫星综合数据应用平台等项目建设现场如火如荼;俯瞰园区“三横五纵”路网一目了然;远眺文昌航天发射塔台矗立在蓝天椰林间。
“商业航天发射场的1号工位已实现塔架封顶,预计今年年底完工,明年上半年实现首次发射。2号、3号工位也均已实现开工建设。”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宣传主管朴希鹏指着园区商业航天发射场的方向说,现在文昌发射场的发射频率为一年6次,待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后,将力争实现“周周有发射”。
商业航天发射场是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商业航天发射场,其建设和运营对于有力支撑航天强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成为海南服务和融入航天强国战略的重大标志性项目。“航天城自2020年‘诞生’起就迅速成长,2023年起,航天城已进入‘跑’和‘飞’的阶段。”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常务副局长董承华告诉记者。
作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以航天科技为主导的文昌国际航天城近年来聚焦航天主业,加快推进航天城发射区、高新区、旅游区“三区”联动发展,加快培育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三链”产业同构,探索发展“航天+”产业,在投融资、土地保障、功能性项目和产业项目落地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航天产业集群初显。
目前,文昌国际航天城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22年,文昌国际航天城多项重要经济指标增幅排名均处于自贸港重点园区前列,发展势头迅猛。截至今年上半年,文昌国际航天城营业收入为80亿元,同比增长220%,实现税收4.18亿元,同比增长2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30亿元,同比增长180%。
董承华表示,下一步,文昌国际航天城将充分利用好、发挥好区位和政策优势,坚持走开放路、打科技牌、赢企业心,引导航天类企业集聚,创新驱动打好“航天牌”,加快推进航天城跑起来、飞起来,把文昌国际航天城打造成为科技创新高地、商业航天“圣地”、航天产业集聚地、国际合作根据地。
海底数据 创新赛道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距离海岸超3公里、水深超40米的海南陵水海域,建有一座重量相当于1000辆小汽车、直径与“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相当的“庞然大物”,全球首例商用海底数据中心的核心装备——海底数据舱。“我们日常在网上办公、浏览云相册、访问短视频网站等所需的部分数据流量,就有可能来自这一海底服务器。”海底数据中心海南示范开发项目总经理蒲定说。
2022年12月,该海底数据中心在海南陵水成功启用,成为海南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数字底座”,同时填补了我国在海洋工程与数据中心新基建融合发展领域的空白,开创了全球商业海底数据中心运营的先河,整体技术水平与产业化能力处于国际前列。
“这一技术是我们在自身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将通信信息行业与海洋工程行业这两个行业进行的新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蒲定说,“为保证罐体的高强度密封,每个螺栓的顺序和方向必须精准到毫米。为此,我们先后攻克可回收水下泵模块设计、超大直径封头法兰水下密封安全性等技术难题。”
“虽然现在我们90%的数据业务都还是考虑陆地数据中心,但海底数据中心的诞生无疑开创了一个新赛道。”蒲定说,与传统陆地数据中心相比,海底数据中心具备低能耗、低成本、低时延,省电、省水、省地,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算力等天然优势。
数据中心高效运转需要持续高效散热,将服务器安放在海底数据舱,能以海水为自然冷源,利用流动的海水对IT设施进行散热,不仅省电、省水,还可节约大量的岸上土地资源。
今年7月,海底数据中心首舱客户——中国电信集团海南分公司、中国信通院联合发布的半年度运营报告指出:自海底数据中心启用以来,运行良好,各项指标平稳,供配电、暖通、弱电等系统工作正常,为IT系统提供了稳定的电力和运行环境——服务器零故障,现场零运维。
靠海而生,向海而兴。“三亚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成功在海底布设大深度原位科学实验站,将实现我国深海长周期无人科考”“‘全球深渊深潜探索计划’实现了人类首次抵达蒂阿曼蒂那海沟开展实地观察和取样工作”……无论是海底数据中心的建设,还是三亚深海所的持续探索,其背后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的突破与创新。
海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劲松表示,今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建设关键之年,也是海南全面打赢科技创新三年翻身仗决胜之年。要加快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在“陆海空”等方面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
科技兴岛 人才支撑
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初期的“十万人才过海峡”的壮举,到2018年海南正式启动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战略,再到今年海南开展的“百场万岗”2023年校招活动……从边陲海岛到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海南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人才支撑。
当前,正值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关键时期,小到每一次技术创新与突破,大到自贸港建设进程的每一阶段,新时代的海南在“上天入海”的征途中,急需打造一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在南繁科技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16家科研院所,以及中国种子集团、隆平高科、德国科沃斯等400余家国内外领先企业先后入驻;在深海科技城,中国船舶集团、中国科学院生态所、中国地质调查局等15家科研院所和200余家企业已经入驻;在创新研学谷,一个集教学、科研、日常生活及文体活动于一体的公共教学综合体正蓄势崛起……走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产业和人才聚集之势正在形成。
截至今年5月底,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累计引进海南省和科技城高层次人才1721人。其中南繁领域人才821人,海洋领域人才173人,“陆海”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合计占比近60%,累计兑现各项人才奖励1.3亿元。
作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重点项目之一,创新研学谷以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为契机,创新“大共享+小学院”教育理念,初步打造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示范基地,为海南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高素质、国际化人才,进一步满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人才的战略需求。
“在学习期间,我的研究课题主要是海洋中层鱼类方向,南海无论是在资源上还是地理环境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也为我的研究课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向。”中国海洋大学2023届海南专项毕业生王雅琪选择留在海南工作,“当前,海南自贸港和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我十分期待海南和崖州湾日后的发展,我也希望能为这边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截至目前,园区内吸引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4家研究生培养单位入驻,已有两届毕业生,今年秋季学期我们将迎来1000多名新生。”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教育合作促进部周文芳表示,入驻园区后,各研究生入驻单位将共享教学科研资源、共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推动科技城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及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