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月9日临淄区召开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后,1月10日,博山区和沂源县也召开了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博山区机构改革后,区委区政府机构共计37个,其中区委机构11个,区政府机构26个。沂源县机构改革后,县委设置县纪委监委机关;工作机关10个,正科级规格;县政府设置工作部门26个,均为正科级规格。
-鲁中晨报1月10日讯 1月10日,博山区深化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召开,标志着博山区机构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区委书记刘忠远在会上强调,要严格按照中央关于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要求,严明纪律规矩,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落实区级机构改革各项任务。区委副书记、区长聂玉彬主持会议。
机构改革后,区委区政府机构共计37个,其中区委机构11个,区政府机构26个。通过改革,共减少限额外行政机构57个(其中正科级25个、副科级32个)。调整事业单位73个(其中正科级47个、副科级17个),减少事业单位33个(其中正科级9个、副科级15个)。
刘忠远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牵动“牛鼻子”的基础性改革。深化机构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治性、政策性都非常强,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稳扎稳打,有组织、有步骤、有纪律推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部署和省委、市委要求上来,当好此次机构改革的实干家、促进派,坚定不移抓好各项改革工作落实。
刘忠远强调,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端正思想态度,保持清醒头脑,摒弃狭隘的部门利益,准确把握工作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机构改革各项目标任务。要从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主题、“三定”规定的关键环节、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专项任务、“一次办好”改革的重要切口这四方面抓好落实,强化政治担当,精心组织实施,狠抓工作落实,强化统筹协调,确保全区机构改革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聂玉彬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担当推动改革落实,更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两个维护”,切实凝聚思想共识,始终保持改革定力。要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脱胎换骨的标准推动改革落实,突出“定职责”“强服务”“提效能”,确保机构各负其责、功能各归其位、效能大幅提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以过硬的作风、务实的举措推动改革落实,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尤其要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导向树得更加鲜明,为博山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全面振兴、走到前列注入强大动力。
-鲁中晨报1月10日讯 1月10日,沂源县县级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召开,县委书记王义朴讲话,县委副书记、县长田晨光主持会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传新,县政协主席陈保华,县委副书记周婷等县大班子领导出席会议。
机构改革后,县委设置县纪委监委机关;工作机关10个,正科级规格。县政府设置工作部门26个,均为正科级规格。县委、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设置49个,其中:县委直属事业单位9个,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40个。
王义朴指出,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这次机构改革,坚决维护党中央部署的权威性、严肃性,服从大局,真正当好机构改革的实干家、促进派。要深刻认识深化机构改革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全县各级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看待机构改革,正确对待职能调整,以推进改革的实际行动,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王义朴强调,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改革方向。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机构改革全过程,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要认真抓好部门“三定”工作,进一步强化机构限额管理,要根据改革方案要求和部门履职要求,就具体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配置进行细化完善,强化编制职数刚性约束;要聚焦“定职责”这个重中之重,紧贴“工作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需要,全面理顺权责关系;要优化内部机构设置,统筹规划、有机融合,催生“化学反应”;要全面理清不规范设置的机构和职数。要积极推进综合执法改革,严格落实“局队合一”体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人员培训,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可追溯、可问责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全面提升执法效率和监管水平。要以“一次办好”改革为抓手,统筹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全面落实“一不三一”,推动政府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王义朴强调,必须以“严细实”的作风推进机构改革任务落地见效。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严格按程序步骤做好转隶工作,确保工作无缝衔接。要强化规矩意识,严格遵守各项纪律,严守底线、红线;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贯彻落实不力、延误改革的,将按有关规定严肃追责问责。各镇(街道)、部门单位要做深做细做透思想工作,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凝聚、强调正能量,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