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新闻网首页 MSN手机网 MSN客户端

MSN导航
MSN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独真眼>正文

时刻知道丨厄尔尼诺时隔七年卷土重来!今冬会是个暖冬吗?

时间:2023年11月17日 11:15:04    来源:红网    浏览次数:5    评论() 字号:TT

  今年下半年,“高温”“暴雪”“极端天气”三个关键词常被刷屏。与此同时,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并将持续到明年春季。受其影响,并叠加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或将打破2016年最暖年纪录。

  时隔七年厄尔尼诺事件再次席卷,预计今冬到明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但阶段性冷空气活跃,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复合型气象灾害风险加大。厄尔尼诺会让今年出现暖冬吗?我们该为此担忧吗?

  升温进度条至少拉快10年

  “10月全国平均气温12.2℃,较常年同期偏高1.6℃,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这份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数据,得到世界气象组织佐证。其认定,全球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10月。

  而此前5个月,气温同样刷新地球极值。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并将持续到明年春季。

  研究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区每升高1℃,将会使全球年平均温度上升0.12℃。一次中等或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通常大约能够使年平均全球表面温度上升0.1到0.22℃。

  最近100多年来,由二氧化碳排放引发的全球变暖趋势持续,地球已经升温1摄氏度。也就是说,厄尔尼诺事件带来的短期内升温,相当于将全球变暖进度条拉快了至少10年。

  但是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有本质区别。厄尔尼诺事件带来的升温是短期现象,当它结束之后,温度会恢复到原来状态。全球变暖则是一个长期趋势。

  现实中,每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增温效果,科学家们很难作出评估。

  不过纵观最近50年的历史气候资料,厄尔尼诺事件呈现强度有增大趋势。目前也有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随着厄尔尼诺事件带来异常增温,并叠加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不平衡加剧。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或将打破2016年最暖年纪录。

  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将对我国冬季有何影响?

  从预测角度而言,今年冬季出现暖冬概率较大。考虑到今年冬季冷空气总体偏弱,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预计12月份偏暖程度更明显;进入1——2月份,随着冷空气活动趋于活跃,气温总体接近常年到略偏高;到明年春季,则以全国大部气温偏高为主。

  尽管冬季整体偏暖,但在我国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考虑到局地低温区域,仍有可能发生低温雪灾,供暖需求可能高于历史同期,建议做好冬季防寒保暖所需能源调配、物资储备和卫生应急准备。

  在南方地区,除了考虑气温偏高,冬季降水也易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输电线路、能源运输、交通出行造成一定影响,需特别防范。

  在西南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森林火险等级相对较高。此外也有可能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需做好水资源调度管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早做好抗旱准备。

  在中东部地区,气温偏高冷空气活动相对偏弱,冬春季大气污染扩散条件偏差,需特别关注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的雾霾天气。

  2014-2016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超强尼尔尼诺事件。2016年7月3日,汉口水位逼近警戒线,上涨的江水淹没了江滩的亲水台。

  我们该如何应对?

  厄尔尼诺事件间接影响全球天气气候异常,导致极端天气发生频次更多、影响范围更广、强度更强。其影响波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由此带来的全球增温,对农产品生产造成巨大影响,下半年以来,全球大豆、糖、可可等商品价格一路走高。

  应对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气候、农业危机,需要一个长远的预警和规划,以适应、减弱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业内普遍采用全球气候数值模式预测厄尔尼诺事件。通过预警、科普,提高公众提高公共气候安全意识。

  实际上,早在1986年,人类真正意义上首次开展厄尔尼诺相关的气候预报。当时,科学家采用了非常简单的热带气候模式预测了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事件。

  时隔30余年,很多发展中国家仍没有较强预报能力的气象局,特别是在厄尔尼诺预警方面,需要联合国和世界气象组织发挥国际协调作用,为各国信息共享、互帮互助提供便利。

  除了预警系统以外,增强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基础建设,强化食品、水和医疗等国际人道主义救助等,都是应对厄尔尼诺事件不可或缺的因素。

  不过,专家表示,民众并不需要对此特别担忧。厄尔尼诺事件是种规律性的年际气候现象,通常会持续9到12个月,不过不像强台风、泥石流会直接带来自然灾害,“只需平常心看待”。

  来源:红网

  作者:廖浩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