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于1979年的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下简称“国有大行股改”)不仅推动中国银行(601988,诊股)业跻身全球银行业前列,更为世界提供了银行转制和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由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欧陆家嘴(600663,诊股)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诊股)原董事长姜建清主编的《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就记录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创造性改革。
作为活动的主持人,金融时报社社长邢早忠5月15日在金融时报社主办的2019年第二期金时读书会上介绍,由于历史客观原因,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任务,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自身也背上了沉重包袱。21世纪初,中国银行业一度被称为“技术上已经破产”,但通过国有大行股改,中国银行业浴火重生。
“这本书首次以全面、详实、权威的史料,深层次地向世人展现了我国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历程,总结了股改的历史经验,回答了有关股份制改革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对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推动作用。”中国金融出版社副总编辑查子安在致辞中说。
姜建清既是《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一书的主编,也是国有大行股改以及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他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经历三次重要转折,其中股份制改革是我国国有银行改革的辉煌序章,也是没有退路的“背水之战”和“一场输不起的改革”。40年来,国有银行始终围绕邓小平同志关于“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的目标,经历了企业化改革、商业化改革和股份制改革,最终实现了市场化经营。
“目前,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超过270万亿元人民币,居全球第一位,盈利水平及资本质量都居全球可比同业前列。英国《银行家》杂志最新发布的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中国有135家银行入榜,按一级资本排名的前十大银行中,中国有4家大型商业银行名列前茅。”姜建清称,通过改革,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实现从质量洼地到质量高地、从行政约束到资本约束、从规模导向到盈利导向、从单极支撑到多元驱动、从本土经营到全球拓展、从位居中游到全球领跑的“六个转变”。
回顾40年来中国金融业改革特别是股份制改革历程,姜建清总结出五点经验体会:一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发展是硬道理,金融发展是服务实体经济、解决自身困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与有效方法。二是创新是金融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制度创新更是激发金融活力的引擎。三是市场化机制的构建贯穿于金融改革整个过程,也是打造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四是金融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从战略到实施需要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和精细推进。五是风险管理永远是金融的要义,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是金融改革的底线。
“股改上市并不是国有银行改革的终点,它只是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新起点。”姜建清强调,当前,大型商业银行正处于经济周期、行业周期、科技周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改革任重而道远。展望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大型商业银行还需作出更大贡献。持续推进和深化改革,则是国有银行保持持续发展和良好质量与效益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