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正在快速迭代。
以底层系统架构由集中式走向分布式为基础,业务逻辑由产品中心走向客户中心为服务依据,在互联网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不断追赶下,我国商业银行或主动或被动的加快了开放银行的变革步伐。
从开放银行的概念提出到现在,银行的哪些业务已经实践了“开放”?对于形态规模各异、业务重点不同的银行来说,是否有必要一拥而上的开放?金融市场中的,银行、互联网平台、金融科技供应商,在以“开放”为名的变革中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波士顿咨询资深顾问孙中东。在2012年,孙中东就最早参与了中国银行(601988,诊股)探索开放银行、搭建中银开放平台的项目。2014年孙中东提出的“1+1+N”理论,其中第二个“+”号就代表着开放银行。2014年以来,作为开放银行领域的开创者和深耕者,孙中东分别在上海、重庆两家新兴民营银行深入实践了开放银行的打法,从上海首创的银行业第一款综合金融服务SDK将银行开进APP中,到重庆利用开放银行模式发力互联网消费金融,一年间使银行净利润攀升四倍,足见开放银行模式给银行发展转型、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带来的重要机遇,本次采访中,孙中东对未来开放银行的阶段性发展方向,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零售业务率先实现“开放”
开放银行绝不仅仅意味着API接口的开放,在接口开放的背后,更是银行行业经营模式、管理流程、盈利机制的深度变革。
记者:您如何定义“开放银行”这个概念?开放银行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吗?结合当前国内银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业务重点的银行是否都必须要做开放银行?
孙中东:开放银行是指在科技驱动的基础上,对银行发展领域的渠道营销、业务推广、客户管理、产品打造、风险控制等全价值链的跨界连接和开放升级。
金融科技驱动了开放银行的发展,不同的银行会在开放化发展的节奏上有差异,但开放化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应该是一致的,每家银行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遇到客户规模、资产规模、财务指标等领域的瓶颈,开放银行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这些限制。
记者:当前业内对开放银行的实践,在哪些业务板块已经相对成熟?哪些环节还处于探索阶段?
孙中东:从银行业务分类来看,零售业务板块在开放银行领域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不少银行特别是新兴银行在银行账户、支付结算、投资理财、零售贷款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开放输出的实践,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及相对稳定的业务模式。
银行业规模占比较高的对公业务领域,开放银行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随着金融监管的创新和发展,对公业务领域的交易银行和开放银行发展的模式和技术会相互借鉴和融合,对公业务的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发展将会越发依赖于账户和交易数据开放共享和实时分析,这些领域开放银行技术都能够很好的支持,围绕线上交易的生态圈共建也是交易银行和开放银行的共同目标,相信未来在对公业务领域会有更多开放银行的探索和案例落地。
记者:从零售金融的角度来看,在BAT这样的大互联网平台几乎垄断了线上流量入口的格局下,银行日益沦为互联网标准化产品背后的资金方或通道,开放银行怎样帮助银行重塑与零售客户的关系?
孙中东:银行在过去几年中,在互联网展业方面日益后落,渐渐与用户脱媒,甚至有专家提出,银行可以发展为“公用银行”(Utility Banking)的概念,就是只负责账户管理以及承担金融基础设施的功能。而开放银行模式为银行提供了互联网展业的手段,可以在金融服务中直接触达用户、与用户互动,获取用户的第一手信息,帮助银行重塑与零售客户的关系。
集中式和分布式的系统架构共存
开放的基础能力在于系统,对于银行来说,系统改造是一个繁复庞大的工程,而怎样合理的分析、利用好自身机构宝贵的用户数据,怎样合理的在与外部机构的合作中共享数据,则仍然有待监管和市场共同探索。
记者:从IT系统底层架构来看,银行需要从集中式的IOE架构转为分布式、开放式的云计算平台架构,在实践中,系统架构转变面临着哪些实际的问题?
孙中东:传统银行走的是集中式交易处理道路,多数银行的核心系统采用了集群数据库架构。反观互联网企业系统的应用架构,他们为了提供高伸缩性、高变化的服务,普遍采用开源、横向扩展的分布式计算模式,如在Web 应用架构中普遍采用的无共享分布式架构。很多银行都在尝试从集中式向分布式架构的转型,然而银行系统对于资金账户安全性及交易一致性的要求远超互联网公司。银行的核心IT 能力必须保证交易一致性和高可用性,向客户提供可靠的金融服务。对于一个面向互联网的银行,合适的架构设计需要围绕业务对于数据的事务处理特性来决策,银行业务特性需要集中式和分布式的系统架构共存。
同时银行的系统架构需要具有开放、外联、安全的特征,能够提供API级的接口服务,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吸引更多客户,构建以API为核心的全新生态坏境。对于商业银行,可以将其应用系统分为传统金融服务和面向互联网服务两类,根据集中式、分布式共存的复合型架构进行设计和建设。
记者:网络互联背景下,用户数据是宝贵的资产,没有数据的开放,银行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往往陷入僵局。您认为银行是否应该开放数据?怎样的开放方式是合理的?
孙中东:开放银行模式下,银行与合作方之间会进行有限的数据共享,以便更好的开展业务,但必须在获取客户授权、保护客户信息以及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开放。在开放银行活动的发源地欧洲,欧盟已经出台GDPR数据保护条例,对个人数据的使用进行规范。
记者:开放银行和传统银行相比,在技术系统、业务逻辑、组织管理等方面,关键的不同点有哪些?
孙中东:开放银行和传统银行相比,技术系统层面开放银行更注重分布式架构和技术的应用,业务逻辑上强调灵活配置、体验至上、快速响应市场、组织管理上追求更加扁平化、小团队作战、中后台前置部署,比传统银行具有更敏捷和高效的协作方式。
开放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在6月13日的陆家嘴(600663,诊股)金融论坛上,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致辞中提出,在新的金融科技形势下,行业形态、盈利模式和企业结构都不可能简单重复其他国家的发展路径,需要同时在数量和质量上提高金融机构的水平。
在政策鼓励下,开放银行作为一种行业趋势,也必然带动多方竞争合作的金融市场中各种主体的重新定位。
记者:银行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关系,如金融科技供应商、互联网流量渠道方、客户,在开放银行的背景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孙中东:开放银行体系下多方合作的局面会整体提升合作业务价值,在分工上银行与外部伙伴形成互利共赢、各司其职的关系,银行专注于金融服务本身,金融科技供应商关注科技应用的支持、互联网流量渠道在获客引流、数据支撑层面发挥各自价值,开放银行背景下,使得银行及合作伙伴间的关系更密切,从线下传统金融的服务关系,提升到线上实时数据化的紧耦合服务关系,大大缓解了传统模式中成本高、效率低、门槛高的问题。
记者:如果将开放银行视为一场银行主动发起的变革,它对银行业、金融行业的改造最终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孙中东:开放银行将使银行从金融服务的被动提供,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主动提供。降低金融服务门槛,覆盖全部客户群体。与产业结合共建产业金融生态。
记者:在国家支持实体经济、支持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政策导向下,开放银行可以扮演何种角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孙中东:传统上金融服务的客户群都是高净值客户,因考虑服务成本,无法触及普惠金融。而开放银行的特点之一就是利用金融科技降低服务成本,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达到普惠金融的目的,从而让银行更好的服务小微企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记者:您在近期的文章中提到了开放银行的下一阶段,赋能银行。能否提前透露下您对赋能银行的定义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
孙中东:企业经营有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横向扩张与集合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扩张,以及成为产业生态的平台化扩张。赋能银行,是开放银行发展的必然产物。银行在开放之后与各种第三方合作,逐渐形成平台效应。与合作方之间相互赋能,形成合作赋能,当平台效应扩大到产业链的各个节点后,形成产业升级后的产业金融生态,成为生态赋能。可以说,赋能银行是多重赋能体系下的银行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