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新闻网首页 MSN手机网 MSN客户端

MSN导航
MSN新闻网 首页 > 财经 > 财经评论>正文

北京一个月停业20家!咱家门口的“银行”为啥消失了?

时间:2019年07月19日 08:45:02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46    评论() 字号:TT

  近几年,一些大城市的社区银行频频出现关门潮。今年5月,在北京地区,就有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20个社区支行网点终止营业。以打通“最后一公里”为目标的社区支行,在我国已经走过了6年的历程。与当年的“火热”状态相比,目前社区支行迎来生存压力。

  社区银行频关门北京5月停业20家

  家住北京某小区的张女士回家时发现家门口的一家社区银行竟变成了小卖部。3年前她刚搬来时,曾在这里开过电卡、缴过电费。如今家门口的银行没有了,李女士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方便,因为缴费已经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办理,不用再去银行柜台。此外,张女士小区周边还有多家银行网点。

  生活中,不少“家门口的银行”正在悄悄消失。今年5月,在北京地区,就有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20个社区支行网点终止营业。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10日,已退出的社区支行数量则超过1300家。以打通“最后一公里”为目标的社区支行,在我国已经走过了6年的历程。与当年的“火热”状态相比,目前社区支行迎来生存压力。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个小区的底层商铺,记者找到了一家一个多月前刚刚停业的社区银行,银行的标牌已经拆除,门上张贴了醒目的停业通知。周边的商户告诉记者,这家银行网点是突然停业的,至于关门的原因,他们也不了解。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北京市海淀区的一个社区,路边空置的一间房子,半年前也是一家社区银行。为了了解这家社区银行关闭的原因,记者找到了相关的负责人。

  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分行渠道管理部负责人温月:去年11月份的时候,物业通知这边要拆迁。没办法只能关闭这个网点,这部分客户就由附近的一个综合性支行承接。

  温月告诉记者,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社区银行的停业时间最长是半年。由于没有在附近找到合适的房子,只能关闭。而现在,很多社区银行,租借的都是个人或小区物业的商铺,稳定性较难保证。

  社区银行: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发展社区支行曾是银行应对竞争压力转型的方向。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称,2013-2016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为应对竞争压力,银行将社区支行作为一个转型方向,纷纷下沉社区挖掘客户,抢占“最后一公里”。

  李奇霖表示,当时银行认为,社区支行面积小,运营成本相对较低,银行人员长期驻扎社区可以和居民有良好互动,有助于银行挖掘客户和深度营销。此外,考虑到上班族工作期间没时间去银行,在周末或下班之后去社区支行会很方便。

  “没想到转型的方向现在却成了累赘。”尽管社区支行较低的成本使得该行得以快速扩充网点,但社区支行在选址、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诸多原因导致不少社区支行门可罗雀。某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开始的时候大家一拥而上,提供的服务比较简单也比较同质化,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成为银行的负担。”

  社区银行关闭的原因各异,那么,活跃度比较高的社区银行,应该是什么样?对于银行而言,社区银行的存在意味着什么呢?

  在北京市东城区一个小区门口,记者找到了一家正在营业的社区银行,除了电子机具外,这个银行网点只有一个没有封闭的小柜台。大多数的业务都是工作人员协助客户在机具上办理的,平均一位客户仅需要3-5分钟。

  来这家社区银行的客户,几乎都是周边小区的居民,其中更是以中老年客户为主。网点负责人介绍说,社区银行的业务种类一般比较简单,但是由于服务到位,他们和客户的关系维持得比较好。

  兴业银行(行情601166,诊股)普惠金融部网点运营处副处长纪焱:我们现在大概60%的客群主要是老年客群,社区支行成为养老金融的一个载体。如果和传统支行网点相比,一个社区银行的运营成本平均每年大约在100万元左右,是传统网点的1/7,配备的工作人员是3到4人,是传统网点的1/5。

  从经营角度来看,社区银行的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业内人士表示,社区银行如果能够做好,实际上是打通了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我们认为社区银行网点可能有些做得好的,实际上就是很好满足了当地的需求。

  社区银行盈利需要更长培育期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在政策方面给社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目前大的金融环境下,社区银行能走出一条什么样的路?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称,设立社区支行仍然需要成本,社区银行大都通过租赁房屋获取营业场所,近些年租金成本较高以及租约续期不稳定,是社区银行关闭的原因之一。过去一些机构不计成本,盲目扩张,如今在市场竞争和成本压力下,不得不收缩。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对银行物理网点带来冲击。移动支付的发展让大家对现金的需求大大减少,社区支行ATM的使用率大大降低;过去传统网点每天有三四百人进出,现在一天不到100个人。

  据银行业协会研究报告介绍,201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2781.77亿笔,同比增长6.97%;离柜交易金额达1936.52万亿元;离柜率达88.67%,同比提高4.36个百分点。“没人去银行网点,更没人去社区支行了。”甄新伟称,我国银行机构十分重视科技金融发现,着力发展电子渠道,远程提供银行产品和服务功能越来越丰富,对社区银行所承担的传统渠道服务替代很快,这是社区银行关闭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未来社区支行走向何方?李奇霖认为,“轻型化、精简化、智能化、自动化、亲民化、精细化”将是社区银行今后的发展方向。未来可以借助广泛的网点分布和深入居民社区的优势,借用互联网平台和外国银行的经验和思路,开展符合当地居民需求的各种活动,为当地居民提供各种场景体验的社区服务。”

  甄新伟表示,要高度重视社区银行服务作为“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补充作用,以及对老年人提供金融服务的作用。机构要进一步强化社区银行目标客户导向,夯实社区银行持续发展基础,促进社区银行高质量发展。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社区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定位不同,在生存发展方向上也需要有差异,可以针对社区银行老年客户多的特点,开办多种活动,增加老年客户的黏性,针对性设计老年客户专属金融产品。

  兴业银行普惠金融部网点运营处副处长纪焱:未来,老年客群的整体服务上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比方说结合老年大健康,包括周边生态圈的建设,给老年客群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未来的社区可能要看到互联网的社区,而不是我们传统居住的这种社区,如果用这个角度去理解的话,以后的社群服务更多是要通过互联网去完成。在这点上,我觉得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拓展。

  社区银行应跟上时代步伐

  社区银行作为“家门口的银行”,曾被寄希望打通银行服务“最后一公里”,作为银行业转型的方向。不过,不少社区银行近来却遭遇了关门的困境。

  回想6年前,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着实让传统银行着了急。面对竞争压力,各家银行纷纷布局社区银行。相比传统银行网点,社区银行具有面积小、运营成本低的优势,银行工作人员长期驻扎社区,容易同居民形成良好互动,有助于挖掘客户和深度营销。可是,有些社区银行是一哄而上走进社区的,有些在选址时考虑不周,提供的服务也比较简单和同质化,不少社区银行并未真正融入社区,为今天的困境埋下了隐患。

  同时,给社区银行带来更大挑战的是科技的快速发展。随着金融科技快速发展,银行传统业务呈现较高的离柜率。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业务不需要再去银行柜台办理。比如,移动支付发展让人们对现金的使用需求已大大降低,社区银行的ATM机使用率越来越低,以前在社区银行缴纳水气电费的居民,如今在家坐在沙发上,点点手机就能办理。过去每天三四百人客流量的一些银行网点,现在可能一天都不到百人。

  社区银行还有没有发展前途?答案是肯定的。社区银行仍是银行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天地。比如,社区中的老年人更需要传统正规的金融服务。现实中,很多非法金融机构针对老年人搞所谓的“高息揽储”金融诈骗,社区银行可以更好地“开正门”“堵偏门”,帮助老年人正确安全地理财,切实保障老年人的资金安全。

  社区银行并非只能服务老年人,部分社区银行关门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社区银行都无法存活。实践中,那些靠差异化发展的社区银行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很好。进入这些社区银行,人们就好像进入了咖啡厅,或者进入了宠物店,这里成为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未来,社区银行可以借助广泛的网点分布和深入居民社区的优势,借用互联网平台和开展符合当地居民需求的各种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场景体验的社区服务。

  需要指出的是,社区银行必须紧紧拥抱科技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落后的网点自然会被淘汰,新的“轻型化、精简化、智能化、亲民化、精细化”网点则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须知,科技发展带来的不是银行网点消失,而是银行网点变得越来越开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