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维导语:存量时代下,城市发展已经由“外延式扩张”为主向“内涵式发展”为主转变,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国内城市化进程新的增长点,城市中心存在的一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就成为其有机更新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专栏11“新型城市化建设工程”中有具体任务:“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改造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城中村”。
早在2021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中就已明确“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留城市记忆”。绿维文旅认为“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更新“三旧”之一,用文旅融合思维可以很好地解决文化传承、形象等问题,尤其是有遗产资源、特色生态资源的城中村,要运营前置,落实文旅休闲商业及夜间业态,打造城市名片,构筑休闲聚集区和夜间消费核心,把文脉守住,塑造新视界。
文旅创新思路
景观整治:优势要素“聚合升级”
城中村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多样性,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作为基本单位,其住区景观、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等空间及公共设施的景观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改造方面,要通过景观整治来重新塑造城中村的建筑风貌和景观性格。
绿维文旅认为,一方面要从空间体系着手,基于居民行为习惯及行动趋向分析,营造不同的空间层次,就近设置小空间以满足健身交流需求,中心绿地等面积较大的区域设置中心活动空间以满足居民聚集活动等行为需求,运用简约的设计手法营造邻里交流的共享空间。另一方面是内部空间形成清晰的景观结构,基于功能划分,打造景观入口、轴线和节点,形成休闲景观带或片区,还要侧重核心区、山水田园片区、工厂区等的整治提升工程,通多要素聚合升级,实现景观更新。另外,也要融入一些新理念、新技术在城中村的应用,如从公共空间韧性提升、景观海绵化改造、夜间灯光营造等视角的改造策略,对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有意义。
商业植入:文脉价值的时代赋新
对于“改造”,绿维文旅理解为要在原有城市格局内,实现选择性的“新陈代谢”,而城中村在历史长河中,已经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性格,所以在改造过程中要承担好文脉传承的重任,抓住文旅交融创新的市场导向和时代发展要求,决不能像之前旧城改造的大拆大建。
绿维文旅认为城中村改造应该是有继承性的,除了保留村庄记忆,整体文化消费氛围也要提升,尤其是已经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工艺文化基底的城中村,一定要从宏观到微观,保持“文创+”思维,激发村的活力。宏观就是系统梳理和挖掘文化资源,明确文化品牌方向和基调,形成方案;微观层面就是通过一些文创店铺、文创微项目、文化展馆串联起一个线路或一个故事,盘活白天和夜间的消费业态,构筑休闲聚集区和夜间消费核心。定期开展文创和艺术展览,组织市集、沙龙活动,从而盘活城中村的文化资源,打造城市名片。
以成都武侯区金花桥街道江安河社区为例,从低矮的房屋、缺乏基础设施、环境脏乱差的城中村变身为集多种文创业态,且兼具文化旅游与生态功能的都市休闲街区。依托原有的一座公园,新建了生态文化体验馆、水舞声光秀和体育公园,对原有建筑进行修缮改造和设计后,保留了理发店、糖果店等业态,实现文创产业功能配套,可以让游客在场景还原空间中追寻一段段老成都记忆,整体提升形象的同时,还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
氛围融入:生活气息的和谐共生
城中村很长时间被认为是外来人口的聚居“飞地”,记录着迁徙中普通人如何在城市中寻找安身之所,但是作为混杂共生的城中村,确是城市中最有人情味与烟火气的地方,绿维文旅认为城中村在更新思路上除了解决基本的设施提升、环境治理外,还需要充分展现原有居民的生活状态、生活节奏以及获得感。
绿维文旅一直认为,原生活就是文旅融合的起点,也是终点,旅游就是为了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城中村的实施改造一定要将原有生活气息的充分体现,这就需要用多重身份多重视角去营造出具备完整要素的生活化空间,可通过展示空间、体验场所、会展活动等有效途径,让大家可以体验不同的城市生活,绿维文旅在甘肃·临夏八坊十三巷项目中就提出了要充分展现穆斯林居民的生活形态。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城中村发展过程中,其建筑设计、构造和生活创造力方面融入了很多草根智慧,更新的时候也要充分展现出来,通过漫游式展示,与外界产生对话。
绿维文旅落地案例
甘肃·临夏八坊十三巷“城中村变身”
十年前,八坊十三巷还是城市的“城中村”贫困区,2012~2013年间,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受临夏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委托,承担了《临夏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文化专项策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护与改造一期工程建筑设计》任务。如今,在市委、市政府的带动下,已获得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荣誉。
2018年,国务院曾对八坊十三巷“城中村”改造计划予以通报表扬,称其“旧貌换新颜,城中村变身文旅新地标”。
2021年10月,八坊十三巷被评为甘肃省“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2022年1月10日,八坊十三巷入选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2022年7月18日,八坊十三巷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临夏八坊十三巷位于临夏市老城区中心,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清初,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铁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坝口巷、北巷、沙尕楞巷、专员巷、大南巷、仁义巷、细巷、拥政路、铁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组成。总规划面积为0.41平方公里,共有1万多居民,当时47%属于低保户,状况极为复杂。在临夏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带领下,改造提升和旅游开发完成后,已经完全摘掉了“老、破、旧”的“帽子”,成为一个“城中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一) 规划充分体现民生民愿
临夏八坊十三巷是一片密集的居住区,人口密度高,根据委托方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内居民对项目开发的态度和意愿,才能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因此,绿维创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居民对本地历史、文化、民居、饮食、习俗等方面的价值认同度,对区域内4个社区回收了1020份问卷,并对当地居民进行了实地调研,为后期改造及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现状探索突破路径
如何处理好八坊十三巷民居保护和综合开发的关系,如何打造临夏城市文化名片和城市形象品牌,如何打造国家级“两个共同”示范样板工程,如何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是项目当时关注的焦点问题。
基于文化研究、现状梳理基础,项目组明确了项目首要解决的问题和先期启动区,提出了“民族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五大发展思路和架构体系。在保持街区原有总体格局和群众生活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对公房、院落进行文化主题改造和旅游业态的置入。
(三) 重要节点和民居的景观建筑设计
策划及规划于2013年顺利通过评审后,项目组又承担了《临夏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护与改造一期市政工程设计》,对街巷的重要节点和重点民居进行景观建筑设计。随着市政府的资金就位,2015年洪水河主题景观、民居改造等部分项目便陆续投入建设。
如今的八坊十三巷已成为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特色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化创意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休闲聚落与文化旅游景区,运营方还通过大型光影秀、实景巡演、民俗活动展演等夜间旅游演艺活动,拉动街区夜间消费经济快速增长。据统计,八坊十三巷共引导1000多名原住居民在自家和周边院落创业就业,解决了近2000多人的就业岗位,帮助他们打造特色美食店、工艺品店、饮品店、民族用品店等300多家(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报),成为一个“城中村”文旅化更新发展的典范。